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扶贫的最好方法是“造血”——访覃塘区石卡镇坭湾村第一书记潘伟艺

贵港日报 2017-06-02 10:55 大字
本报记者 陆小洁

“现在我养的兔子有7、8斤了,可以拉去卖了,你们看!”5月24日,覃塘区石卡镇坭湾村贫困户黄汝能拎起他养殖的肉兔向记者展示,还不忘大声说出自己的感激之情:“感谢市政法委的大力支持,感谢潘书记的大力帮助。”

这是记者跟随坭湾村第一书记潘伟艺回访肉兔养殖专业户时看到的一幕。

“发展肉兔养殖产业,是经过深入调查摸底探索到的一条路子。”回顾起坭湾村的养兔之路,潘伟艺感触良多。

2016年8月,潘伟艺接替因工作调动“卸任”的同事,成为坭湾村驻村第一书记。他迅速进入角色,召开村干部会议、走访群众调查摸底,全面了解村屯的民风和经济情况。潘伟艺经过反复核准发现,坭湾村人口约6000人,贫困户155户,因残致贫60多户、因学致贫40多户,两类贫困家庭占比高达63%。“怎样脱贫?”这个问题反复在他脑海中闪现。

潘伟艺说,因残、因学致贫贫困户都存在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统一发展农村传统的种植业显然不现实。“扶贫先扶志,扶贫的最好方法不是‘输血\’,而是‘造血\’,让他们也能像普通人一样拥有保障生活的能力。”

“我考虑,相比种植业来说,部分养殖业对劳动力的要求没那么高。”带着这样的思考,潘伟艺召集村干部和贫困户代表开会,一起研究对策。

村民吴益范夫妻两人原来靠打零工维持家用,日子过得并不宽裕。2015年,吴益范夫妇抓回50只母兔、10只公兔,通过网上学习搞起肉兔养殖。一年多过去,仅仅依靠夫妻二人,吴益范家肉兔存栏量达2000多只,年收入达7、8万元,第二年就买了小货车。投资小、周期短、收益大、风险小,可以考虑养兔!发现这条信息后,潘伟艺马上开展市场调查,提出发展肉兔养殖产业扶贫方案。

方案刚刚提出,就遇到多数贫困户的质疑。为了打消村民顾虑,潘伟艺给贫困户做思想工作,算清经济账。以一户养40只种兔为例,2016年10月底开始养殖,半年后达到成品兔的标准,卖20只兔赚第一笔钱,留20只繁殖,这是肉兔养殖“富一代”;母兔一年产仔至少6窝,每窝6到8只,6个月上市,收获自繁肉兔的第一桶金,这是“富二代”;兔仔长大了拿去卖,小兔仔又继续繁殖,这是“富三代”……利润的一部分用于生活,一部分用于追加投资,就有机会像吴益范一样靠60只种兔“发家致富”。

潘伟艺还组织贫困户到吴益范的养殖场参观学习,安排技术人员跟踪指导,慢慢打消贫困户顾虑。同时,争取到后盾单位提供种兔资金,协助坭湾村成立养兔专业合作社,引导贫困户发展肉兔养殖脱贫。

截至目前,坭湾村98户贫困户与合作社签订了养兔协议,后盾单位提供种兔资金20.65万元,扶持养兔贫困户每户40只种兔,价格1500元;对养殖过程中因损耗存栏不足20只种兔的饲养户采取补足20只的办法加大扶持力度。从2016年10月底开始发放第一批兔种至今年2月,98户贫困户都养起了肉兔。覃塘区政府提供扶贫资金7.84万元解决了养殖户兔笼问题。

“产业做起来,贫困户也就有了自主“造血”的功能。”潘伟艺提出发展规划及愿景:“我希望坭湾村能以肉兔产业为龙头,带领、辐射贫困户形成规模养殖,如期实现整村脱贫。”

新闻推荐

贵港市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显著今年新增市场主体1.31万户,新增注册资本122.27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4.71%和16.35%

本报讯(记者谢彬)去年以来,贵港市围绕“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积极推动商事制度改革各项措施及时落地,加快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法治便利化营商环境,取得显著成效。今年至目前,新...

贵港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贵港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