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着进村扶贫的“90后”女第一书记
余朝丽与老奶奶在开心聊家常。余朝丽到陈亚丽服装厂了解生产情况。上地村党支部召开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专题学习会,余朝丽带领党员、群众一起学习。余朝丽在脱贫户何世江养殖场走访,了解养殖情况。几年下来,余朝丽练成一个干农活的“好把式”。村里的老人把余朝丽看做自己的“闺女”,很关心她的婚姻大事。在余朝丽及大伙的共同努力下,村里建起了篮球场。一有空,余朝丽就会上场“一争高低”。夜色中,余朝丽在充电学习。余朝丽与大伙走在麻笋基地的路上,她说:“未来的路,肯定越来越宽、越来越好!”“当初我是哭着来到上地村的,这里实在太偏僻了,山多路远坡陡,从贵港城区到这里要三个小时,我一个小女孩刚毕业两年,语言又不通,面对艰苦的环境,确实有过打退堂鼓的念头。”余朝丽回忆起刚驻村的情景,感触颇多。
余朝丽201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是市商务局的一名干部,2018年组织派她到桂平市木根镇上地村挂任第一书记,成为了贵港市为数不多的“90后”女第一书记。
上地村位于木根镇东部,是“十三五”规划贫困村,而且属于较偏远的山区村,与木根镇距离13公里。“山多沟深弯又多,土地少来石头多”是这里的真实写照,而且山路环绕,交通不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村经济发展。
余朝丽看起来纤细柔弱,身体内却藏着巨大的能量。到村任职后,倔强的她一方面与村“两委”成员和老党员座谈促膝交流、了解村情;另一方面坚持吃住在村,并挨家挨户走访,与群众谈心。当得知贫困户杨林、吴章桂需要为子女办理助学贷款、赖所汉需要办理高龄补贴,赖炳基需要办理扶贫小额信贷贷款,杨文金需要办理危房改造手续,脱贫户何世江计划养鸡,村人饮工程需要推进……余朝丽总是积极热心帮助大家准备相关材料和对接有关部门,以最快速度帮助大家解决问题。
上地村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光、热、水资源丰富,并且历来有种植竹笋的传统。余朝丽与镇帮扶干部、村“两委”班子一起商讨产业扶贫路子,研究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扶贫特色产业,最终确定将麻笋种植作为扶贫产业项目。
为尽快启动项目建设,余朝丽通过召开村“两委”会、党员大会、村民大会及主动入户等方式动员村民进行土地流转。针对村民普遍存在的土地流转费用低、项目前景不明朗以及土地流转后用途等疑虑,余朝丽就从土地投入,产业效益,务工收入等方面为群众算好“明白账”,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最终成功引导村民流转土地400亩,为项目发展奠定了基础。
上地村立足长远,引进广西桂平市一起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入资金45.64万元建设麻笋基地,在种植、管理、施肥等环节为贫困户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同时发动农户扩大麻笋种植,进一步做大做强麻笋产业。“我们计划将麻笋加工厂建在村里,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打造特色品牌,为贫困户增收创造机遇。”余朝丽说。
“麻笋种植基地的成立,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我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工作、家庭、农耕三不误。”贫困户李清容微笑着说。
多年来,村民陈亚丽在广东经营纺织服饰行业,近来遇到找人难、人工贵的问题,服装厂的效益一日不如一日。得知情况后,余朝丽积极向陈亚丽宣传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并鼓励她回乡创业。了解相关政策后,陈亚丽决定回乡创办服装厂,把广东的生产设备搬回了家乡,建立了扶贫车间。目前,服装厂已与6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签订就业合同,预计人均每月可增收1500元至2000元。
驻村期间,余朝丽多方争取资金,不断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条件,村主干道路灯安装了,灯光球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成了,健身娱乐设施增加了……余朝丽为村民办理的一桩桩一件件实事,村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现在上地村村民都非常信任她,遇到难事都说:“有事找第一书记。”
“我现在越来越爱上地村了,这里的扶贫生活使我改变了很多,也让我成长了很多,这一切对我来说都很有意义,我觉得将来我要离开的时候,我会哭着离开这里。”余朝丽略带伤感地说。
本报首席记者陈榕玲记者张庆杰见习记者卢慧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我是一名教师,我利用老师这个职业的优势,建立了悦读工作室,向学生、教师、家长推广阅读。在孩子阅读方面,我们带领孩子一起阅...
桂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桂平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