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粮票配米的日子
20世纪50年代,经济尚未发展起来,粮食生产还未满足人民旳需求,有的地方甚至有缺粮现象,需要互相调剂,戓以配给办法来稳定粮食供应。那时,配给居民的米、油要凭粮簿和粮油票排队购买。那时肉类、副食品缺乏,有时会以红薯、玉米等杂粮代替大米供应。一般居民配13公斤大米,重体力工种可多配2.5至5公斤。
我们家里兄弟姐妹多,知道爸爸是生活的顶梁柱,所以宁愿自觉少吃些,也要让爸爸吃饱。有一次,妹妹放学后去排队买米,不小心弄丢了5公斤稂票,妈妈把妹妹打得哇哇大哭,妈妈生气地说:“丟了粮票,有钱也买不到米啊!”后来,有个排队的婆婆拿出2.5公斤粮票支援我家,妈妈十分感谢她。
那时,只要听说哪儿有白粥、杂粮粥卖,人们又赶快去排队买。有一回,大东酒家有白粥卖,很多人争先恐后去排“长龙”,酒家只开一小扇门卖粥,五分钱一大碗,实际上是很少米的粥水。买粥的人一口气便喝完一碗,有的连喝几碗。有个高个子竟连喝了10碗,肚子灌得胀胀的,走了十多步竟肚子痛得支持不住倒在地上,要送到医院抢救。
当时,我在一艘汽轮上当实习生,虽是高温作业有15公斤米配给,但吃过饭不久,肚子很快又饿了。沿途船到港站,船员便上岸看看有什么可吃的,南瓜、番薯、关达菜(南方叫“猪乸菜”)等都多买些回船填肚子。有一回,船到广西桂平,刚好糖厂用蔗渣做了一批大饼在街上卖,五角钱一只吃着也觉香甜。那时船员的米自带保管,做饭时间就把米放进自己的瓦盅內,炊事员帮忙把米洗净,放到蒸汽箱内把饭做熟。菜也是自带自吃,多是一小瓶豆酱。
春雷一声响,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后,经济有了很大发展,更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科技飞跃发展,现在粮食充足,农林牧副业不断发展,全区人民都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过去发粮票配米配油的日子早已成为历史。
(李定国)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陈伟玲12月5日,香喷喷的米饭香味从桂平市社坡镇宁明村村委的厨房里飘出来,还夹带着一丝芥菜的清香。...
桂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桂平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