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农业机械化:给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贵港日报 2013-11-14 17:07 大字

本报记者黄楚程

又到一年秋收时。农田里金灿灿的稻谷压弯了腰,到处可见农民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记者在采访中看到,稻谷成熟的地方,几乎都有收割机在作业。据了解,贵港市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走在广西前列。目前,全市水稻育秧工厂单造供秧能力超2万亩,位居全区第一。全市建设水稻烘干生产线55套,日烘干量达652吨。全市建设了4个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实施面积达2150亩。前三季度,全市完成甘蔗机械化收获面积415亩2356吨,甘蔗机耕面积18.77万亩,机械化种植6.33万亩。可以说,农业机械化为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在地里挖金掘银

11月8日,记者来到港北区庆丰镇夏里村旺盛农机合作社。合作社新建的大米烘干厂里两座高耸的烘干塔已安装完毕,只等设备检测后通电,即可进行稻谷烘干。“今年秋收我们准备大干一场!”农机社社长李远军信心十足地说道。

李远军原来一直在广东务工,在大企业做行政管理的他,每月工资有5000多元,可得知村里要建立农机社,他毅然辞去工作回到了家乡。正是因为看好农业机械化的前景,他才选择了放弃高薪回家种地。

旺盛农机合作社今年年初才开始筹备,如今已颇具规模。夏里村478户农民目前已有468户同意“小田并大田”整合土地,同意土地流转到合作社耕作的有350户,稻田流转面积1860亩。

“越是连片宽阔的土地,越是便于农机操作。”李远军一边说一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用机械收割每亩80元,一台收割机一天最少能收割20至30亩;而人力收割一天收不到一亩,每个工人一天的工钱要150元。李远军告诉记者,机械收割机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收割效率和经济效益。

旺盛农机合作社是新兴的合作社,与它相比,桂平市石龙镇新村的永和农机合作社算得上是“老大哥”了。合作社2008年挂牌成立,经过近5年的运营,现在拥有各种农机设备近300多台(套),入股资金近500万元。合作社建起了育秧工厂和大米加工厂,从播种到收割全程机械化。合作社的服务项目也由原来水稻生产的机耕、机收、机插发展到现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和稻谷烘干、加工、购销、贮运“一条龙”服务。今年年初,合作社与广东科利亚现代农业装备机械有限公司共同投建水稻育秧工厂,总投资1200多万元,厂房占地面积23亩。目前,该厂土地平整、厂房基础建设已完工,拥有大型的浸种池、播种车间、加温加湿室以及炼秧场等。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让合作社获利颇丰,不断发展壮大。

“从2010年以来,合作社每年的稻谷购销、加工量达近万吨,每年粮食销售收入近3000万元。”合作社理事长杨伟说。

创新模式中走出效率之路

农业机械的推广也使得新技术、新观念在农民心中逐渐普及开来。“以前农民不喜欢机器插秧,觉得机器插的秧苗稀稀拉拉的,自从年初合作社为农民免费插秧后,农民真正看到了机械化的实惠。”李远军介绍道。插秧机插秧的行间距是经过科学测算的,虽然看起来比人工抛秧稀疏,但秧苗不倒伏、少病虫害,而且产量比人工抛秧的稻田高。不仅节省人力,还节约了成本。

桂平市石龙镇振龙农机合作社是贵港市最早成立的农机合作社之一,在新技术推广的路上迈出了更大、更快的步伐。近年来,该合作社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中心等合作开展了水稻多功能插秧机不同施肥效果的田间试验研究。记者采访时,该项目正在测产阶段,合作社社长覃振龙与中国农业大学的工作人员在田里忙个不停。“我们的水稻大都采用人工撒施在土壤表层的方式,很容易出现化肥施用量大、肥料浪费严重、利用率低等问题。这个研究就是针对不同品种、不同区域土壤条件,怎样利用多功能插秧机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环境污染的。”覃振龙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忙着整理当天不同田块收割上来的稻谷。“现在科技发展月新日异,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贵港市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一直在稳步提升,但发展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解决。“水稻机插是贵港市的薄弱环节。”市农业局张勇副局长说道,现在贵港市许多插秧机还是旧式的,高效率的新款机器较少。

永和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杨伟说:“目前,贵港市机械化程度普遍不高,机械更新换代太快了,农民种的田地经济收入很难及时更新生产设备。”

“下一步,我们要大力抓好农机购置补贴的落实,着力抓好农机合作社质量,引导订单作业,提档升级,做强农机合作社,更好服务农业现代化,切实解决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问题。”张勇说道。

新闻推荐

贵港市“三年目标任务行动计划”10月份项目建设情况通报

...

桂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桂平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