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浔州茶香醉万里茶中故旧是西山

贵港日报 2012-04-29 05:34 大字

姚国新的西山茶叶种植场。(季候风摄)见习记者   黄楚程

说起桂平,不能不令人想到西山;提到西山,不能不说西山茶。对于当地人来说,西山茶承载着太多的故事,有着太多的意义。一代代人,爱茶,喝茶,对历史的怀缅,对故土的眷恋,对生活的感悟,都能在一杯清茶中找到答案。桂平人喜欢向人们介绍西山茶的渊源和故事,而他们的生活,也慢慢变成一桩桩令人回味的茶事。

拣茶为款同心友

“我这辈子和茶打交道,都是因缘际会。”如果不是姚国新自己介绍,一定看不出他是个已经过了知天命年纪的人,一米八的挺拔个头,一袭白衬衫,神情儒雅,看起来最多40出头。有人跟他聊到茶叶,他会略微低头思索,然后才开始说他的见解。姚国新每天早上七点多起床,在茶场和茶园之间奔波忙碌,但是精气神看起来比很多年轻人还要足。

中午时分,难得闲下来的他,坐在碧水茶园里,泡一壶今年的春茶,给我们讲他和西山茶的故事。“我从小就喜欢爬西山。1977年,准备高中毕业了,我和同学们到西山去游玩。大家马上就要各奔东西了,一起憧憬着将来的生活会怎样,我就许了个愿,希望以后能在西山上工作,每天对着青山绿水。没想到的是,过了几个月,就听说我被分配到了西山的茶场工作,当时真有种愿望成真的幸福感觉。”也正因为这样的机缘巧合,让他开始接触到了制茶工艺。

“进茶场工作之后,才知道茶叶原来有这么多工夫和门道,选茶、种茶、采茶、炒茶、鉴茶、品茶,样样都是学问。老师傅们教了我很多的东西,我也每天摸索钻研,那时候觉得自己就像个空手入宝山的孩子,太多东西要学、想学了。”也正是因为这种勤奋好学,姚国新很快就积累了大量宝贵的茶叶知识和丰富的制茶经验。1990年,不到30岁的他,担任茶场场长,这一干就是十几年。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茶叶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桂平的茶叶行业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姚国新并没有为此感到欣喜,反而有些困惑。西山茶以前都是由国营茶场生产经营,虽然产量不算高,但是茶叶市场相对规范,茶叶等级分明。随着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大,许多私人茶场开始进入茶叶市场,茶叶分级混乱不说,商标品牌也不规范,只要是卖茶叶的人,都会标榜自己的是正宗的西山茶,其实,这些茶叶很大一部分是周边乡镇栽种加工的,甚至有人将外地运来的茶叶分装后打上西山茶的商标卖出去。“这些还算是西山茶吗?”姚国新对此感到困惑无奈,“新一辈的做茶的人基本都追求产量,很少有专心保留老茶种和老工艺的,很多所谓的西山茶,只是按照西山茶的制作工艺制作的类似的绿茶而已。”

怎样把产量稀少的好茶叶传承下去,怎样既能保留西山茶的文化又能和追求产量和利益最大值的商业模式平衡起来,姚国新想了又想。“有段时间几乎想要放弃了,但是又一个意外的机缘,让我重新燃起了对西山茶的希望。当时桂平市委、市政府也希望能把传统的西山茶文化保留发扬起来,让我们多多努力。”正是受到这番话的鼓励,姚国新萌生了自己开茶场的想法。2003年,他和西山上的村民租了一百多亩地,开始了他的探索旅程。

茶树栽种下去,要3至5年才能采摘,“头几年非常难熬,基本只能靠培育茶苗维持。”直到2007年,茶场才开始有盈利,但是能做自己真正想做的茶叶,姚国新心里还是有说不出的高兴。传统的西山茶以春茶为主,也以春茶为最佳,姚国新在原来的基础上,尝试做红茶和黑茶,“现在我们注册了自己的商标和品牌,也在研发新品种的茶叶。50多岁的人了,做了大半辈子的茶叶,还是觉得有很多事情可以再努力,向前迈一步。”提起自己的茶场和茶叶,姚国新总是兴致勃勃。说到这里,姚国新把新研发的黑茶拿给我们品尝。这款被命名为“古树老茶”的黑茶,汤色橙黄,带着浓浓的松烟香味,初入口微涩,但是入喉之后返回阵阵甘甜,这不正如姚国新的人生一样吗?

茶禅一味品人生

“季候风”,听到这个名字,很多经常上网、喜欢逛论坛的人表示,看过他拍摄的照片。30出头的他,酷爱摄影,他的摄影作品在网上已经小有名气。他不但爱喝茶,也爱拍茶。因为这些爱好,他组建了自己的工作室,里面摆放着他喜欢的摄影和书画作品。华灯初上,夜幕降临,会有很多趣味相投的朋友去到他的工作室品鉴作品、喝茶聊天。作风低调的他,在接受采访时,特意叮咛记者,只写他的网名就好。

“一开始,想法非常简单,只是觉得西山茶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值得让更多人熟悉、了解。”2008年,作为土生土长的桂平人,江先生想拍摄一辑反映桂平人文特色的照片,“如果要反映桂平文化,就不得不提到桂平的茶。”在这种理念的推动下,季候风先后组织拍摄了以茶为题的三个系列的照片。直到现在,季候风的摄影作品中还是不乏茶的身影。

一幅好的作品单靠好的理念是不够的。拍摄前期,季候风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对西山茶的历史、渊源、发展做了详细的了解,向茶艺师了解茶叶的特性,奔波在各个茶园里取景,这些准备工作让他对西山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越深入了解西山茶,越能发现它的美。桂平人从小到大听着西山茶的传说,喝着西山茶长大,但是对西山茶的历史和文化又了解多少呢?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让人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了解西山茶,也希望外地人通过我的作品,对西山茶的美引起共鸣。”

西山茶历来就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西山茶的茶种相传是由高僧相赠的。据史料记载,西山茶的始祖茶乃是唐代西山佛教开山祖大德高僧山人法师,在棋盘石周围亲手种植并发展起来的。对于季候风来说,西山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态度,品茶如参禅。

古人说,“春水秋香”,意思是说春茶虽然汤色宜人,茶汤入嘴顺滑,但是秋茶赢在香气高、音韵明,令人神清气爽,别有一番风味。观看季候风的作品,也让人如品尝一杯秋茶一样,韵味深长。

“和、静、怡、真”这四个字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与日本倡导的“清、寂”茶道不同。佛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用饮茶来去困提神,参禅悟道,养性成佛,而老百姓讲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用饮茶来去腥除腻、涤烦解渴、享受人生。而季候风的茶道,除了兼容佛家的思想外,还着重于描绘“茶之韵”,以茶来托物寄怀,激扬文思。

从来佳人似佳茗

第一眼看过去,林嘉裕和普通的80后小姑娘没什么分别,白皙,清秀,和人说话总是笑眯眯的,像一杯宜人的新茶,浑身上下透着清新淡雅的气息。现在茶艺师普遍年轻化,刚开始见面的时候,记者并没有对她多加留意。但是当她一开口,情况就改变了。

“评鉴茶叶有很多理论知识,但是实际的操作还要靠自己的经验,例如茶香,最关键是掀开盖碗的头三秒,时间久了,茶香会散去,这时候再作判断,就会出现偏差了。”今年才25岁的她,做茶叶评鉴师已经有7个年头。初中已经开始接触茶叶的她,说起茶叶评鉴分级来头头是道,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略显腼腆的她一下子变得神采飞扬起来。

西山茶的级别在坊间一般只分为特级、一级和二级,而在林嘉裕工作的地方,级别还要分得更精细,单单是特级一个级别,就要分出四个档次。这样严格的要求不但没有吓退她,反而激起了她对茶叶更多的热爱。最早开始学习的时候,林嘉裕的老师并没有纸上谈兵地向她灌输一堆理论,而是让她先亲身经历制作茶叶的每一道工序。林嘉裕明白老师的用心,刻苦钻研,不到两年时间,勤奋努力的她已经可以在茶叶评鉴上独当一面。“只是单纯把师傅口中的理论背一遍,是不能在实际中完成评鉴工作的,必需把制作茶叶的每道工序都弄清楚后,再加上自己的实践经验,”最忙的时候,一个早上要评鉴十几个批次的茶叶,但是她反倒乐在其中,“我喜欢喝茶,尤其是绿茶,这对于我来说,就是寓工作于娱乐。”

用耳朵和眼睛喝茶是现在的流行病,很多人眼中的好茶一定是原产地最好,龙井要杭州的,而大红袍则当数武夷山,绿茶的汤色呢,当然是越翠越好。年纪轻轻的林嘉裕,对茶叶也有自己的见解。“其实,西山茶最好的汤色是清澈到近乎透明,不是像碧螺春那样的嫩绿色。”

她给我们看了两种茶叶,一种是今年的,一种是去年的,按道理说,今年的新茶应该比去年的茶好,但是闻起来,却是陈茶比新茶香。接着,她用小瓷盏将茶分别泡好,陈茶喝起来回味悠长,相比之下,新茶的味道却显得寡淡。之所以这样对比,是为了说明好茶是需要品出来的。原来,去年的茶是老师傅手工制作成的;而今年的所谓新茶,不仅茶种不好,而且工艺也不好,“就是为了赶早上市而制成的。”

林嘉裕给我们上了一课——绿茶各有时节,赶早喝到的新茶未必是好的。

新闻推荐

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金田起义遗址景区

...

桂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桂平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