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第一书记下乡记

四川农村日报 2017-07-05 02:38 大字

贫困户家中鸡出现病症,崔志伟(左)同农技员一起查病症。

崔志伟(左)为养鸡承包户刘守荣现场培训养鸡技术。

“盘窑村里崔书记,脱贫攻坚很卖力。东奔西走找项目,硬化道路几公里。不嫌脏来不怕臭,住进圈舍孵土鸡……”近日,在青川县七佛乡贫困村盘窑村,一首名为《夸崔书记》的快板书流传开来。主人公叫崔志伟,是盘窑村的第一书记。

6月30日,崔志伟因在第一书记工作岗位尽责履职,驻村帮扶工作成绩突出,被青川县委表扬为优秀第一书记。

□贾琳 王生伟

离开繁华都市他立下扶贫志

2009年,崔志伟从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刚满23岁。他曾经当过南下干部的姥爷对他说:“现在正是地震灾区重建非常繁忙的时候,你应该到灾区去锻炼锻炼。”于是,他离开老家成都应召到广元市交通局,分配到青川参与灾后援建工作。

2011年,崔志伟作为交通工程技术人才被引进到青川县养路段工作,参加了青川几条主干道建设。2015年7月,他被选派到青川县七佛乡桂佛村(旧称盘窑村)任第一书记。

2015年8月3日,他去报到。站在七佛乡人民政府门口,他一次又一次地在心里问自己:“你准备好了吗?”

然而,既来之则安之。当天下午他就到了村里。因为条件有限,他只得在仅有7个平方米、摆满10个书架的村图书室搭了一架钢丝床,伴着山间花香和满屋“书香”开始了他的第一书记生涯。

进村之后,崔志伟首先与村里的43户贫困户逐一见面。经过为期一周的实地走访和调查,他被深深地震撼了:那些用木板、竹条做墙面的房屋不仅破旧而且漏风;一些因病致贫的农户因为高昂的医药费而迫使他们把本该一次吃的药物分成三次来吃……他的内心很沉重,“既然我的任务是***,那就一定要为他们办一些实实在在能改变他们贫困现状的事。”

作为一名交通人,崔志伟首先考虑的是解决村民出行的问题。通过村“两委”开会定下方案,他同“两委”干部们开始对盘窑五组道路进行规划和设计。

村民听说要给他们修水泥路,非常主动和热情。一看到他们,就围过来问这问那。在搞测量的时候,许多群众都抢着帮他牵尺拉线。有一天搞测量的时候,眼看还剩四百多米的基础数据就采集完了,突然下起了雨,大家商量了一下决定不停工,要一鼓作气地测量完。看见老百姓这样支持工作,他非常感动,便从背包里拿出准备装木桩的口袋分发给大家套在头上,还打趣说:“今天你们几个大老爷们儿,还当了一盘小红帽!”说完这句话,大家哈哈大笑。在劈头盖脸的大雨中,他这个身强力壮男儿的心一下变得像棉花一样柔软……最后,当这个总投资120万元的项目最终跑下来的时候,村民们群情振奋,高兴得像过年一样。

把群众当亲人他急人所急

“崔书记,帮个忙嘛,伍成明又犯病了,屋头莫得一分钱。”2015年12月29日,贫困户伍连义找到崔志伟。伍连义患有严重的风湿病,手掌严重变形,他的妻子盛万芳患有严重的支气管炎,无法劳动,他们的儿子伍成明是共产党员,患有胃穿孔、肝硬化等,家中因病致贫,一家人仅靠一个人的低保度日。

听到这消息,崔志伟也心急如焚。他立即同村支部书记商量,按照县内临时救助的最高标准帮伍成明申请救助金,然后根据他家的情况写了一份困难救助材料,赶到县城给分管民政工作的副县长递交了材料。紧接着,他又拿着副县长的批文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奔走,共计为伍连义家争取了3000元救助金,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2016年3月26日清晨,一阵急促的电话声响起:“崔书记,伍成明死在礼拜寺茶厂了。”一听此言,崔志伟就愣住了,满脑子都是那个老实巴交的身影。他立即从县城的家中赶到现场,当了解到盛万芳大娘连200元运送尸体的费用都拿不出来时,当场私人捐助了1000元,为伍成明办理后事。之后,他又申请有关方面给他家发放了救助金2000元,还协调伍连义老两口入住养老院。

2016年12月8日,崔志伟在去县上找领导签字返回的途中因为太过疲劳掉入沟里,自己的私车差点被报废。幸运的是,那次车祸,他只受了些轻伤,却得到了村民们的牵挂和问候。以前,因为工作太忙,他很少回家,老母亲和爱人都埋怨他,这次,他那身患肺癌的老母亲和一年见不上几回面的爱人被他一心为老百姓办事、一心扑在脱贫攻坚上的精神深深感动。他爱人本来收入比他高很多,为了他,主动辞职带着孩子和他的父母来到了青川生活,做起了他的坚强后盾。

随着时间的推移,崔志伟与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但是,他却感觉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认识到,如果帮扶只是做一些临时的扶弱济困工作,还远远达不到组织上对他们第一书记的要求,也不能最终让群众摆脱贫困。

他开始苦苦思考让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门路。

2016年,该村的建卡贫困户先后种植了1万3千斤魔芋种子,但是效益大打折扣,大部分魔芋在地里因疏于管护而导致欠收,让大家很是心痛。后来,崔志伟通过走访了解到,原来,大家对魔芋种植心有余而力不足,其中劳动力的缺乏是最主要的因素。面对农村发展经济的种种困难,他陷入了沉思,着了魔一样地思考应该怎样做才能找到一门对路的产业。

探寻致富产业他费心尽力

苦心人天不负。有一天,当他在朋友圈里帮村民们宣传土蜂蜜时,无意中把土鸡的照片发了上去,有朋友问土鸡好不好买,要求买点。这个信息让一直都在寻找产业发展项目的他灵光一现,马上想到,土鸡养殖不需要多少劳动力,农村人大多会养,一定会有很好的收益。于是,他立马开始了前期调研。他先从本村村民处了解到了鸡苗存活的情况,然后去到100多公里外的剑阁县学习土鸡养殖的技术,还到县内其他乡镇的养殖场学习,最后认真调研了市场价格,一路认真仔细地走下来,发现只有孵化场与养殖场共同建设才能让群众及村集体利益最大化。

做完了前期的考察和论证后,他们成功申报了2016年党建扶贫示范项目,村“两委”将此项工作上报乡党委、政府同意后,将养路段为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给村上的3万元钱、他募捐来的2万元钱整合起来,购买了孵化设备,准备建一个土鸡孵化养殖中心。

然而,建土鸡孵化中心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人员、资金、场地等问题都摆在了面前,最主要的是,村民们都知道养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一个城里来的人,一个修公路的技术工,想要养鸡,听起来像在开玩笑。面对种种置疑,他告诉自己一定要克服各种困难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

2017年1月,当他收到了县上发的关于加快土鸡产业发展的文件时,犹如被注射了一剂强心针。在文件精神的鼓舞下,春节后他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给相关领导汇报马上开始土鸡孵化的事,得到了领导和单位的支持。接着他争分夺秒地开始精选收购土鸡蛋。因为他想做这件事情已经很久,孵化技术、防疫技术、养殖技术都已经掌握,土鸡孵化中心的工作一开始就开展得非常顺利。

孵化场条件相当简陋,说是一个孵化场,其实不过就是一排年久失修的砖瓦房。虽然他每天都认真地进行了消毒防疫工作,但是,鸡是活物,要吃就要拉,而且粪便味道很是刺鼻,加之孵化场前期必须要保持34度左右的温度,脱温房的味道十分难闻。当他最开始去那些狭小逼仄的孵化间的时候,每两个小时就得去添水、添食、添燃料,去一次吐一次,吐完了又进去。有时候,他困得累得实在受不了了就只能在车里临时休息一下。就这样持续了好多天,在他终于适应了一切以后,干脆就住在了鸡场的隔壁。如今,当他已经习惯了日日夜夜和它们在一起的时候,看着它们一天天地成长,一天天地变化,竟然就如住在花园里一般,甘之如饴。

冬去春来,春暖花开,当他们孵化场的第一批鸡苗按期出苗的时候,小鸡个个都在半斤以上,长势良好,看上去十分喜人。

目前,鸡苗已经存栏3300只,崔志伟准备将它们免费发放给建卡贫困户用于产业发展。按照之前的调查和测算,如果每户建卡贫困户年饲养100只土鸡,需鸡苗、饲料、防疫费等生产成本3000元,按每户养殖母鸡60只,一只母鸡年产蛋100枚计算,土鸡蛋收入为6000元,每年销售土鸡70只,均重4斤,每斤18元,其产出土鸡收入为5040元,总收入为11040元,另外30只作为成本消耗。每户平均按4人算,只需出一到两人的人工便可增加家庭人均年纯收入2752.5元。

下一步,崔志伟计划成立合作社,让养殖户抱团发展,同时把土鸡养殖做大做强,让孵化场的鸡苗在满足当地贫困户的需要、为他们增收致富的同时,还要将孵化出的鸡苗向附近需要的农户和村组出售,以及向县内的其他乡镇辐射,这样,村集体经济就可以从合作社销售鸡苗的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从而得到发展壮大。

如今,初尝成功喜悦的崔志伟有了一系列计划:他想先把盘窑村变成土鸡出栏量达2万只以上的养殖村,然后开始商业化运作。第一步由村委会主导在县城里开一家土鸡销售店,主营土鸡蛋和土鸡;第二步对外扩张至市级市场,以过硬的品质和良好的口碑让他们的土鸡得到消费者的认可;第三步是要利用互联网+,利用电子商务平台,选择优秀的电商团队进行合作,将绿色生态的土鸡销往全国各地……

“我相信只要把群众当亲人,锁定目标不松劲,一心一意为脱贫攻坚谋事、干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盘窑村235户851名老百姓一定会尽快过上好日子。”

照片由被采访人提供

新闻推荐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李丽到敦煌调研相关建设项目并慰问老党员

本报敦煌讯6月29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丽调研敦煌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博览城项目建设情况,并到沙州镇和月牙泉镇看望慰问部分老党员。在听取敦煌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博览城项目建设情况汇报后,...

青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第一书记下乡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