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土人才成为撬动农村发展的生力军——青川县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王永森
近年来,青川县不断盘活用好乡土人才队伍,把乡土人才作为撬动基层农村实现城乡一体发展战略的关键力量和生力军。全县通过各类技能培训取得等级证3377人,培育农村领军人才10人、县级农民创业带头人54人、市级农民创业带头人36人、科技示范大户2800余户,培训新型职业农民720人,培育各类农村实用人才3200余人。
培育提能,把乡土人才“带”起来
针对乡土人才技能不精、知识面不宽、竞争力较弱的软肋,该县依据乡土人才库的分类,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市场需求等要素,实施乡土人才充电提能计划,让其破“土”成才。
依托青川自然资源禀赋和县委政府发展中心布局,该县针对黑木耳、羊肚菌、竹荪、绿茶等特色优势产业开展引导式技术培训。同时,组建了农林、科技等方面12人专家团队,采取“1+1”、“1+n”结对帮带模式,定期开展“坐诊式”指导服务,为乡土人才献策把脉、化解难题。
针对乡土人才“缺什么补什么”的现实需要,该县组织人事部门上门入户征求意见,根据市场需求前景和人才特长制定发展规划,并结合产业类别、发展阶段,共同确定学习“菜单”,精心组织培训资源,量体裁衣开展精准培训。年均开展厨师、焊工、家政、装修、导游等市场紧缺的工种技术培训3000余人次。依托有交流合作的高校研发基地、省、市、县级优质企业、创新创业个体等资源,组织开展体验式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理念,学习典型做法,交流心得体会,增强发展信心。先后组织开展体验培训学习20余期2000余人次。
优化环境,让乡土人才“跑”起来
针对乡土人才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核心需求,该县提供多元化服务,实现“入门——引路——加速”阶梯式成长服务。
为充分发挥各类人才潜能最大化,该县积极引导乡土能人创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变散户经营为合作共赢,推行“人才办协会,协会带致富”的发展模式。目前已成立种养殖为主的各类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747个。同时,他们以“1+X”模式(一个基地,多块牌子)打造集创业孵化基地、微型企业孵化园、中小企业服务基地、大学生创业基地等为一体的复合型创业孵化基地,积极引导乡土人才入园创业。现已建成运营青川县板桥乡红旗坝生态农业创业园、青川县三锅镇西阳坝现代农业创业园、小微企业创业“一条街”、双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先后吸纳3000余名乡土人才入驻参与创新创业。
针对乡土人才产业化发展遇到的资金瓶颈,从贴息担保贷款、社保费用减免缓缴、创新创业补贴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大力支持乡土人才创新创业。仅2016年就整合创业担保贷款和浙江长效帮扶资金3000余万元用于贷款贴息资金,扶持乡土人才等创业担保贷款2085人,贷款资金额度达到7661万元,贴息398万元。
示范带动,使乡土人才“香”起来
大力开展青川县“双创之星”、“创业明星”、“技能大师”等评选活动,先后开展两届“青川县双创之星”评选活动,评选出事迹突出、群众认可、代表性强的“双创之星”20名、创业明星36人,农村领军人才10人,认定了青川县房石镇同富牧业专业合作社等7个乡土人才创业示范点,有效激发了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该县通过各类媒体,大力宣传推介先进典型和创新创业成果,讲述其“脱贫路”和“致富经”,鼓励和带动更多的“田秀才”和“土专家”,把自身的看家本领转变为致富一方的产业经。并通过延伸产业链和在产业链各环节深度创业的模式,在每个创业点构建一个创业生态系统,不断带动和扩大周边群众参与创业,共同致富。
该县与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四川省中医学院科学院合作,改良、推广乌药、白术等中药材2100余亩,通过积极引导企业及乡土能人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关联产业,建立标准化产业基地30余个,覆盖农业专合组织120余个,直接带动农户18000余户,为11000余人提供了就业岗位,户均增收近6000元。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唐续宗)6月15日,市委常委、副市长刘少敏率队到青川县三锅镇调研广平高速建设推进工作,并召开座谈会,了解广平高速建设推进相关情况,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在青川县三锅镇广平高速开...
青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