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在大山深处延伸
盛夏八月,从青川县城出发,向大山深处行进,经凉水,过关庄,一路跋山涉水。车行至石坝乡,大山愈深,在公路前方的半山腰上,赫然望见一片整齐别致的农家小屋,新房林立,庭院密布,绿树掩映,鸟语花香,宛如童话般镶嵌在绿水青山之间……
沿蜿蜒的盘山公路而上,几分钟工夫便抵达这一片新居。这是石坝乡五一村的高山移民安置点。前后四排,每排三栋两层小楼整齐地矗立,白墙黛瓦。每座房屋前一小块菜地,后山上,大片核桃树茁壮生长。村支部书记王芳带领村民,正在兔圈打理着长毛兔。
五一村位于石坝乡西部边缘,是青川县确定的10大贫困村之一。如今的五一村是青川贫困村面貌变化的缩影。
2011年底,青川县委确定将全县经济发展排后的10个特困村作为第一轮特困脱贫致富村进行为期三年的帮扶。确立了“基础先行、产业支撑、民生为本、党建保证”的工作思路,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到2014年,10个特困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11年的全县平均水平,实现贫困落后面貌得到较大改善的既定目标。
从贫困村到小康村,青川县扶贫走过了一条怎样的路径?
□宋开文 柳桂华 文/图
科学制定规划把有限资源用在最急需的地方
青川县是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和“5·12”汶川特大地震极重灾区。全县总人口24.5万人,其中建卡贫困人口54371人,贫困发生率26.9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62个百分点。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通过灾后恢复重建虽有所改善,但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特别是增收难问题仍然突出。
“扶贫的任务很重,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必须精准确定对象,把有限资源用到最急需的地方。”广元市委常委、青川县委书记向此德说。
为此,青川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紧紧围绕推进新一轮扶贫攻坚,制定并实施了第一轮10个特困村脱贫致富三年计划。
10个特困村,如何确定?
按照“拉通站队、末位倒排”的方式,将全县268个村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实行拉通站队排位。2011年11月,经过全面摸底和综合比较,将马公乡先锋村、石坝乡五一村、红光乡小荆村、大院乡花果村等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名最后的10个村,纳入首轮脱贫致富计划,将着力点和突破口放在扶贫攻坚最难点、最薄弱环节。
“目标”有了,下一步如何行动?
首先深入开展调研。县委、县政府组织县扶贫移民局、农业局等相关部门人员,通过20多天的逐村走访座谈、广泛征求意见,全面、真实地掌握了贫困现状、致贫原因和群众意愿,为制定科学扶贫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第一轮特困村脱贫致富三年计划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总体实施范围、时间、思路、目标、措施和要求,并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因村制宜、科学发展”的原则,分别制定了各村具体实施规划。
有目标,有方案,接下来便是具体实施。10个特困村,大多位于山高路远的偏僻之地,但帮扶工作不惧困难。青川县委书记向此德,县委副书记、县长罗云,县委副书记蒲国春等县委常委一班人每季度都要到贫困村调研指导1—2次,切实解决扶贫攻坚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充分整合资源提升贫困群众综合素质
如何攻坚?先从组织领导下手。
从领导机构上,县上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相关县级领导任副组长,相关县级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10个特困村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相关乡镇、村也及时组建成立了特困村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同时,县上成立了由相关县级领导、县级部门负责人组成的10个扶贫攻坚工作推进组,相关乡镇也分别成立了由乡镇党政副职、涉农站所干部、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组成的扶贫攻坚工作实施组,具体负责工作推进和落实。
根据工作责任要求,县委主要领导每年到10个特困村调研指导不少于3次,帮村工作组领导每月到村调研指导或现场办公1次;每名县级领导均挂联3至5户特困户,每个县级部门挂联10至15户,每个正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结对帮扶1户特困户,每年为结对户办1至2件实事;10个特困村扶贫攻坚任务和干部帮扶脱贫目标均纳入县委、县政府目标考核管理内容;为强化特困村的领导力量,县上专门公开招考了10名副乡(镇)长,具体负责特困村的建设,对驻村专职扶贫副乡镇长实行“不脱贫、不脱钩、不调动、不提拔”的“四不政策”……
在投入方面,充分整合资源,强化投入保障。一是落实资金保障。连续三年财政投入资金按每村每年45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县级相关部门每年至少安排或覆盖1个项目,投入一定扶持资金,同时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通过农户自筹资金、投工投劳等方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二是落实政策保障。坚持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对特困户、低保户应保尽保;落实“十大救助政策”,及时救助特困群众;切实解决特困村子女上学难问题,确保适龄学生全部入学。三是落实技能保障。扶贫移民主管部门负责抓好特困村群众扶贫政策和建设项目相关业务培训,其他县级有关部门每年到村组织开展1至2次实用技术培训,安排1至2名技术人员定点服务,切实提升贫困群众综合素质能力。
建设过程中,充分走群众路线,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发动群众建言献策,出点子、想办法、谋思路,集中了大多数群众的意愿和智慧,保证了群众参与权、知情权和决策权。所制定的规划和作出的决定,均得到群众的积极拥护和坚定执行。
改变特困村面貌带领群众走上致富道路
实行特困村帮扶以来,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支柱产业进一步壮大,特困村面貌焕然一新,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
这是一组来自青川县特困村的最新数据:
目前,共异地搬迁398户;改造民居1098户、改厨1105户、改厕915户、改圈860户、建沼气池1118口;新建硬化道路36.7公里,维修通乡公路19.7公里、通村社道路10.8公里;新建堡坎5720立方米、排洪沟160米、防洪堤2100米、垃圾站3座、蓄水池10座,架设饮水管道10700米。
已养殖生猪3000头、土鸡150000只、长毛兔5800只,栽植银杏树13.5万株,发展核桃600亩……
通过对特困村的帮扶,村容村貌的改变,群众生活的改变自不待言。其实,在曾经偏僻又贫穷的特困村,改变远不止这些。
——群众素质进一步提升。通过各帮扶部门的密集培训,提高了特困村群众政策水平和实用技术技能。特困村群众通过主动参与项目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等,提升了脱贫致富的能力和本领;通过主动参与项目监督、工程管理等,增强了特困村群众当家作主的管理意识和民主意识。
——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特困村村级组织通过逐户深入调研,了解群众需求、征求群众意见等,制定科学规划,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村级班子的凝聚力;通过带领群众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整治,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增强了村级班子攻坚克难的战斗力;通过带领群众发展支柱产业、增收致富,提高了村级班子引领发展的能力;通过办好事、做实事,提高了群众对村级组织的满意度。
如今的青川,这些特困村与先富起来的村庄你追我赶、迅猛发展,一个个美丽新村在青川的大山深处延伸……
新闻推荐
□赵蕾唐丽本报记者许静青川县石坝乡,曾经是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十大特困乡之一。“5·12”汶川特大地震使得这里雪上加霜:全乡582人遇难,农房全损。震后,大小滑坡持续不断,河床被抬高了五六米,每到汛期...
青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川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