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父亲的铁肩儿子的铜臂——记苍溪县云峰镇紫云村奋力脱贫的任文保父子

广元日报 2017-06-29 01:16 大字

本报记者胡博刘敏

一对苦命的父子,妻子相继因病去世。面对家里高筑的债台,他们没有气馁,而是用自己的铁肩铜臂,发展果桑,种植蔬菜,养鱼养鹅……坚强地奔走在脱贫路上。他们,就是苍溪县云峰镇紫云村的任文保父子。

灾难连连降临

生于1951年的任文保曾经有一个幸福的家。老伴勤快能干,儿子儿媳孝顺能挣钱,孙女上学成绩拔尖。可灾难,却偏偏降临到这个普通农家。

汶川大地震前,老伴在田里忙完活路,突发脑溢血,还没来得及送到医院就去世了。家里的贤内助走了,儿子儿媳再不能双双外出打工了,家里自然少了一份收入。2011年,儿媳又被查出患有子宫癌。苍溪、南充、成都3年的往返治疗,家里欠下了40多万元的债。最终,儿媳还是走了。

办完儿媳的丧事,任文保看到眼睛哭肿的儿子与孙女,自己也一遍一遍地擦泪。老人比谁都清楚,这个家的苦日子才刚刚开始。儿子任军章患有糖尿病,再不能干重体力劳动,读大学的孙女任利容正是花钱的时候,家里还有借下的债。

***系列政策惠及紫云村,包括任文保在内的13户、37人被党委、政府精准识别为贫困人口。在市县党委、政府的关心下,父子俩开始了自力更生的脱贫之路。

铁肩铜臂自强不息

儿媳去世后,懂事的孙女儿任利容知道家里情况,主动提出退学,减少家里的负担。

“三辈人就出了你一个大学生!”任文保斩钉截铁,“豁出这把老骨头,也要让你读完大学!”

“不但要读,还要读好!”任军章也说,“这也是你妈的遗愿!”

父子俩坚定了信心。当年冬天,100棵樱桃树首先栽到了田边地角。

这时,市县的帮扶队也进了村。在帮扶队的建议下,父子俩趁冬天农闲,又在房子旁边挖建起了一口小堰,既为养鱼作准备,也为规划中的种养殖业提供水源保障。

“父亲硬要做挖土运土的重活,而让我刨土之类的轻活!”任军章回忆起当时的情境都泪流涟涟。

三个多月下来,六、七分面积的小堰塘和半分面积的养殖塘成功蓄水。父子俩在养殖塘种下了鱼笋与莲藕,放下了首批鱼苗。

就是2014年春节,父子俩都没有闲着。自家的10几亩荒坡地不开垦出来可惜,父子俩又抡着锄头上山了。

一个正月忙下来,12亩长满杂草杂树的荒坡成了可利用的耕地。可这一冬来的修塘与开荒,父子俩的肩都掉了一层皮,满手裂开的冰口都浸满了死血。放寒假赶回来的任利容,先是含着泪给爷爷的手涂上膏药,又流着泪抹上爸爸的手。

就在这一年,任利容成了哈尔滨金融学院的一名研究生。

走出一片艳阳天

“当时土地有了,到底种什么,我和父亲可费了不少的心思。”任军章回忆起产业发展之初的经历,这样说,“我们始终想种一种苍溪还没有的新品种!”

经过一番了解,任军章选择种果桑,也就是食用桑葚。没有资金,父子俩就申请了两万元的种养殖业国家贴息扶贫贷款。他们担心血本无收,所以很谨慎,先买回200株果桑,种在了开出的荒坡地里。其余的地,就种下了蔬菜。当年200棵果桑全成活了,蔬菜长势也很好,父子俩松了一口气。

蔬菜出来,销路当然是儿子任军章的事。他听说阆中蔬菜水果价格略高于苍溪,就跑到阆中市沙溪市场租用了一个2米的摊位。先是一场几十块,再到一场上百块,收获的笑容挂在了父子俩的脸上。

更可喜的是,他们种下一年的果桑挂果了。

“10元钱一斤好卖的很!”任军章说,“现在单株可产15斤桑葚!”

2015年,父子俩又增植了1000株果桑。成了苍溪第一个果桑种植大户。同时,桑葚采摘之后,父子俩也摸索着在桑园里圈养鸡鸭鹅,这又为家里增了一笔收入。

今年,任文保所在的紫云村13户贫困户要脱贫。父子俩充满了信心,单春季的桑葚一项,他们就进账近两万元。

塘里的鱼见长,300只鹅也渐肥。不远的秋天,鱼笋、藕都可起塘……

“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没有问题!”任军章如是说。

尝到了发展产业的甜头,任军章还打算买个制茶机。他早就从网上了解到嫩桑叶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与营养价值,正摸索怎样制出桑茶来,那更是会增加果桑的经济价值。

父亲的铁肩,儿子的铜臂,让这个曾经伤痕累累的贫困之家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艳阳天。

新闻推荐

三尺讲台播洒爱带病上岗不言悔——记苍溪中学教师董永贵

本报记者刘敏“我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但我可以选择对待命运的态度;我无法延伸生命的长度,但我却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这是一位重病患者向命运发出的呐喊,向死神发出的挑战!他就是2016年被评为“四川省...

苍溪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苍溪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