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 今日广西> 正文

它们,是文明的见证

当代生活报 2021-12-18 12:40 大字

广西图书馆的古籍储存库房。南国早报见习记者 尹世斌摄 楞严经证疏广解十卷(唐)释般剌密帝译(明)凌弘宪点释、明天启元年(1621)三色套印本 广西图书馆供图

“复活”古籍传承文明

编者按:在日前的一场国家珍贵古籍展上,广西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84部古籍首次向公众集中展示,引起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央视综艺《国家宝藏》等节目播出之后,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关注一度冷清的文博事业,人们如何在历史中找到共鸣、发现感动?本报推出古籍“复活”记专题策划,聚焦一册册古籍“复活”背后,传统文化的新生。

南国早报记者覃江宜刘豫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日前,“芸帙叶香——广西壮族自治区藏国家珍贵古籍展”在广西图书馆举行,广西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84部古籍集中亮相。一部部穿越漫长岁月而来的古籍,让读者读史明智,知古鉴今。

当典籍散落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高悬在象牙塔,或者尘封在库房,它们是黯淡的;只有被人们看见,被大众读懂,它们才算是真正“活”过来了。

壹一场与古代先贤的“对话”,有多少亮点?

11月20日,19部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珍本真迹在广西图书馆展出,这些弥足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平时都被精心保护着,难得有机会让读者一睹真容。有幸到场的观众仿佛穿越千年时空,拉开了一场与古代先贤的对话。

本次古籍展览是广西近年来举办的古籍展中规模最大、种类最多的一次,展出的古籍书影宋、元、明、清各代皆备,版本形制有写本、抄本、稿本、刻本、套印本等,极具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

这其中,有大名鼎鼎的“曹八斗”文集——《曹子建集》;有清乾隆内府写南三阁四库全书本《文苑英华》;有充分展示清初多民族融合风貌的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刻本《音汉清文鉴》,有记录了广西少数民族山歌的歌本清黄万清抄本《吩娅歪》……每一部典籍都凝聚着前人的心血和智慧。

印刷术发明以前,写本是书籍的主要版本形式,唐以前的纸书都是手写本。在印刷技术成熟的明清时期,刻本成为主流,手写形式流传的本子很少,但明代的《永乐大典》和清代的《四库全书》却属于为数不多的写本。本次展出,观众看到了出自清代《四库全书》的写本《文苑英华》,对于很多不期而遇的观众而言,这是一份格外珍贵的礼物。

贰乾隆时期的皇家珍藏,如何漂泊到广西?

2020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对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推荐名单进行公示,广西图书馆藏清乾隆内府写南三阁四库全书本《文苑英华》成功入选。本次古籍展上,这本精美得能当字帖的《文苑英华》真迹,不仅引来观众的惊鸿一瞥,蕴含在古籍中的人文故事,更令人久久回味。

《文苑英华》是唐前及唐代诗文的总集,它与《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和《册府元龟》这三部类书构成了宋代四大官修书。广西图书馆藏的《文苑英华》卷端和卷末都有着印章,卷端钤“古稀天子之宝”小篆白文方印,卷末钤“乾隆御览之宝”小篆朱文方印——这样的“手笔”,正是出自被网友们戏称为“盖章狂魔”的乾隆皇帝。“乾隆御览之宝”和“古稀天子之宝”均为乾隆的御用印玺,后者在乾隆皇帝70岁时刻制。

这部《文苑英华》为什么会有清朝乾隆帝的印章?因为它出自大名鼎鼎的《四库全书》。仔细看下去,观众能够看到,这部一笔一画手写的《文苑英华》红格黑字,开本阔达,抄写工整精美。哪怕经历了几百年的沧桑,故纸上书写的每一道墨痕依然清晰可见。

经专家考证,这部《文苑英华》出自当年的“皇家图书馆”浙江文澜阁,清代乾隆年间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造的全国七大书阁之一。那它又是如何跨越了半个中国,从浙江漂泊到广西呢?原来,19世纪中时局动荡,江浙一带被战火波及,文澜阁的藏书也四处散逸。当时杭州的丁申、丁丙兄弟竭尽全力收回八千余册书籍,但仍有一部分流落在各地。这本《文苑英华》就是其中之一。

跨过战火,走过百年,从北京,到浙江,最后来到广西,穿越历史的层层迷雾,谁也不知道它这一路究竟经历了什么。幸运的是,它的漂泊在这里结束了,人们簇拥着它,期待听到历史的回响。

叁广西珍贵古籍名录排名第一,《从器志》凭什么?

除了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珍品,广西还收藏着不少独具特色的古籍。

例如,拥有“广西壮族自治区珍贵古籍名录号0001”这一特殊身份的《从器志》(西汉),这从广西贵县(今贵港市)罗泊湾一号汉墓出土、记录随葬品清单的木牍,既是广西已知最早以“志”命名的文献实例,也是迄今广西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志书雏形,珍贵程度不言而喻。“竹木漆器在广西的酸性土壤中不易保存,罗泊湾一号汉墓因为长年被水浸泡,且椁室四周填有厚实的青膏泥,起到了很好的密封作用,所以《从器志》才得以幸存。”广西博物馆陈列研究二部副主任黄春,道出了这一珍贵古籍得以留存至今的秘密。

在广西博物馆,有清光绪七年(1881年)铅印本的《霞客游记》,记叙游历广西的《粤西游日记》是现存内容中的重要部分。徐霞客在广西游历近一年,写下的见闻日记甚为详尽,20余万字中除了行程和山水胜景,风俗人情、物产、物价、衣饰等皆有涉及;清乾隆活字本的唐代刘恂《岭表录异》内容丰富,主要记叙广西和广东的地理、气候、风俗、特产、花草树木、鸟兽、海产及蛇虫等,是今存最早记载两广诸事的笔记著作,也极有价值。

南宋名臣范成大曾出任广南西路安抚使兼静江府知府,在任两年,后赴四川任职途中有感,“道中无事时,念昔游,因追记其登临之处,与风物土宜,凡方志所未载者,萃为一书。蛮陬绝徼见闻可纪者,亦附著之,以备土训之图”,将他在广西为官时的见闻撰成《桂海虞衡志》。此书的清乾隆道光年间长塘鲍氏刻本,眼下也保存在广西博物馆。

正是因为这些厚重的古籍,广西人才更清晰地看到先人走过的足迹,并于历史长河中确认了自己的精神坐标。未来,人们期待有更多古籍“活”过来,讲述自己的故事。

新闻推荐

第十一届广西发明创造成果展交会在柳州举行

本报柳州讯(记者/覃伟立)12月17日,第十一届广西发明创造成果展览交易会在柳州市开幕。展会主题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推...

广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