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救助鸟儿请留意别打断它们的“飞翔教学”
“撩人”的鹩哥生性亲人,见到工作人员会马上围上来讨食。 本文配图均为今报通讯员蒋林林 摄 学飞的斑头鸺鹠幼鸟精神状态很好,能短距离跳跃、试飞。 救护中心的工作人员根据幼鸟的食性给予人工辅助喂食。
今报记者张文卉通讯员蒋林林
随着“爱鸟、护鸟”日渐成为社会共识,在公园、绿地等场所,鸟儿与人类和谐共处成为常态,市民救助鸟类的事时有发生。5月12日,记者从自治区陆生野生动物救护研究与疫源疫病监测中心(以下简称自治区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了解到,今年获救护的幼鸟、雏鸟数量比往年有所增加。不过,也有个别爱鸟人士“好心办了坏事”,将学飞的幼鸟误救。
1
获救助的鸟类数量比往年增多
4月21日,一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游隼(音sǔn)的左翅折断,奄奄一息,幸好它被玉林市玉州区自然资源局移送自治区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经过及时手术、缝合伤口和消炎,再加上20多天的人工辅助喂食,这只游隼目前已恢复了几分野性。不过,这只昔日的“空中骄子”永远失去了它的左翅,丧失了野外生存能力,余生可能都要在救护中心度过了。
春天是鸟类繁殖的季节,古人也说“劝君莫打三春鸟”。近年来,广西林业部门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宣传野生动物保护,今年获救护的幼鸟、雏鸟数量比往年增多,救护的受伤和被非法捕捉的鸟类数量明显减少。
今年开春以来,共有1只仙八色鸫(音dōng)、30多只画眉、一批鹩哥和八哥以及20多只游隼、领角鸮(音xiāo)、斑头鸺鹠(音xiūliú)等猛禽被送到自治区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除了八哥为广西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外,其余都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2
救助方式“因鸟而异”
获救的鸟儿被送到救护中心后会怎样?在自治区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记者看到,受伤的鸟类在接受医疗救治,体况良好的幼鸟、雏鸟则接受人工辅助喂养,它们均受到了悉心照料。不过,因为不同鸟类的习性不同,救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对它们采用的是不同的照料方式。
“被缴获的画眉,让我们有些头疼。”自治区动物救护中心救护组组长韦永结介绍,今年“新晋”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画眉,生性非常好斗,一旦打起来,往往至死方休。如果集中关养,可能过不了几天就所剩无几了。
于是,工作人员找来多个鸟笼,将画眉鸟全部分开单独喂养。不仅如此,工作人员还细心地用白布将鸟笼全部罩住,否则,画眉在笼子里看到同类,也会不依不饶,扑腾跳跃,互相挑衅,极容易弄伤自己。
而对生性亲人的鹩哥,喂养时则不能与之过于亲密,避免它们对人类产生依赖,将来难以野外放生。
按照惯例,救护中心工作人员在救护鸟类时,不但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不仅要救它们的生命,还要让它们恢复野外生存能力,最终成功回归自然。为此,幼鸟、雏鸟被送来后,工作人员会根据它们的食性,进行人工辅助喂食;等它们逐渐长大,还要帮助它们练习飞翔、捕食等野外求生能力。例如被称为“小猫头鹰”的斑头鸺鹠等猛禽,除了用人工饲养的仓鼠、白鼠训练它们捕食能力外,工作人员还会尽量捕捉一些活的野鼠来训练它们的野性。
3
幼鸟学飞时被误救
送到自治区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鸟类,大多是需要救护的对象,不过,也有极少数是被爱鸟人士误救来的。
凭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及对野生鸟类习性的了解,在经过一段时间持续观察后,救护中心救护组组长韦永结推测,在猛禽饲养房内,至少有5只领角鸮、斑头鸺鹠幼鸟是被爱鸟人士“误救”的。
韦永结表示,这5只幼鸟被送来时,身体状况良好,没有伤病,活泼好动,身上绒毛快要褪净,羽翼即将丰满,已具备成鸟的某些简单求生技能。他认为,这几只幼鸟可能是在被母鸟赶出巢穴、练习飞翔时,被爱鸟人士误以为是掉出巢穴的“失亲孤鸟”而带走的。这种误救行为,导致这些幼鸟被迫离开了自己的母亲。对此,救护中心的工作人员提醒,施救前要分析具体情况。
如何判断遇见的鸟类是否应该实施救助?
专家介绍,如果遇到大风或者风雨天气,雏鸟、幼鸟甚至鸟巢就容易被刮落地面,此时应该及时施以援手;但如果遇到的幼鸟是全身长满羽毛,仅头部、腹部剩少许绒毛,且身体健康,没有受伤痕迹,实施救护前就要先仔细观察周围环境,看看附近的树上是否有母鸟在守护。如果一时找不到母鸟,也不要急着就将幼鸟带走,因为母鸟有可能是临时外出觅食,一两个小时后它就会返回,并通过鸣叫来寻找幼鸟。
一般情况下,学飞的幼鸟与需要救护的受伤鸟类有明显区别:学飞的幼鸟通常精神状态很好,能短距离跳跃、飞跃,在人类施救时还可能会逃跑或抵触。
韦永结提醒,学飞是幼鸟成长必经的磨练,人类尽量不要干预。如果幼鸟在这个阶段被“误救”导致与母鸟分离,即使是在救护中心接受人工训练,野外求生能力也赶不上母鸟的“亲情教学”。
新闻推荐
本报南宁讯(记者/王艳群通讯员/蒋卫民张雷)近期,广西陆生野生动物救护研究与疫源疫病监测中心联合广西医科大学等多家单位,采...
广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