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 今日广西> 正文

抗疫医护的春节 年味儿更浓 生活复归平静

新京报 2021-02-23 00:36 大字

疫情期间,杨露教新冠肺炎患者做康复动作。受访者供图

湖北十堰的护士杨露今年被医院“强制”过了一个年。

她请求值班,以便照顾科室里的重症病人。但考虑到去年她上了一线,医院并没有安排。

去年正月初二的早上,杨露应征上了十堰新冠肺炎抗疫一线。父亲骑着摩托车把她送到高速路口,由医院接走。

在隔离病房,她和搭档的护士负责照顾20多名确诊的轻症患者,与他们一同经历生死。

现在,家人更加珍惜和杨露在一起的日子。婆婆时不时要给她做喜欢的菜,打电话时,话也变多了。母亲有次听她谈到应征支援疫区,在电话里抹起眼泪。

今年春节,杨露破例喝了一瓶啤酒,还给家人拍了大合照。她说,这样的幸福生活值得珍惜。

年味儿更浓了

腊月二十九的晚上,丈夫开车把杨露从医院接回房县。平时,丈夫在房县开小超市,她在十堰市区。这样两地分居的生活,他们已经过了五年多。

疫情之后的这个春节,杨露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年味儿更浓了。

一进家门,每个人都在忙碌着。婆婆最忙,既要照顾店里的生意,还得张罗除夕的饭菜。

而杨露,最主要的任务就是陪伴孩子。母子俩一起玩玩具、写作业、看动画片,还到楼下放了烟花。睡前,她给儿子讲起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除夕早上10点,家里放了一挂鞭炮,辞旧迎新。

晚上,婆婆按照地方风俗,备齐了14道菜,炖羊肉、土豆炖排骨、干煸牛肉、炸麻叶、炒豆角、炒腐竹、炒竹笋……还准备了红酒、白酒、啤酒和黄酒。杨露平时不怎么喝酒,但这次,她喝了一整瓶啤酒。

在餐桌旁,她给家人们拍了张照片。照片里,每个人都对着镜头举起大拇指。儿子留着西瓜盖头,看起来一脸骄傲。这让她感觉,“一家人能聚在一起,幸福感好强烈。”

她还记得,去年在新冠肺炎隔离病房。歇下来打开手机,总有十多个未接视频。儿子总问她,“妈妈,你怎么好久都不回家陪我了?”

抽空,杨露会在视频里教儿子识字,和他聊天。儿子性格活泼,有时还给她跳个舞。隔离结束那天,儿子一见她回家,就飞奔、扑倒在她怀里,“你可回来了,我好想好想你。”

杨露总觉得,如果能陪伴多一点,或许儿子的性格会更好。她考虑过把他带在身边,在医院附近找个小学,但家人都在老家房县,只能作罢。

2人负责管理20个病人

正月初四一早,杨露又离家上班了。她所在的太和医院在十堰市区,是鄂西北有名的三甲医院。

临行前,儿子还在睡觉,杨露没有喊醒他。

去年疫情暴发时,也是正月,父亲开着摩托车把她送到了高速路口。“我爸的脾气是什么也不表现出来,但那天他送我到高速路口,我发现他一直在那儿,我知道他肯定很担心我,当时就忍不住哭了。”杨露想起那一刻,还是忍不住起身拽了几张纸巾,努力控制情绪。

杨露的丈夫记得,那时关于疫情的消息开始扩散,但都不明朗,“我是很不想让她去的,但她是学医的,她都不去谁去呢?”

疫情期间,太和医院组织了一批医务人员封闭作业,在原有的病房基础上隔离出医护宿舍、隔离病房。

太和医院感染科主任孟忠吉记得,去年腊月二十七晚上,医院里的病人数量开始显著增加,医院立马启动紧急响应,做了十几次病房改建,最后确定了4层楼作为隔离区。一直到去年4月18日,隔离病区才被关闭。

杨露应征后,像是一头扎进密闭的罐子里,这一扎就是20多天。她想过,“万一不幸被感染了也没关系,不会拖累家人。”

她主要负责轻症患者。在广西援鄂医护到来之前,每天的工作量特别大,要做好防护,还要消毒。旧病人要打针,新病人要抽血,她和另一个护士一起,分管20多个病人,“要把这些情况全部理顺,对我来说,也是磨炼。”

那时,铺天盖地都是新冠肺炎的消息,怀疑、恐惧的情绪在人群中传播。但她只想看正能量的信息,好给自己打气。

丈夫要求她每天给家里报个平安,但她报喜不报忧。于是家人“每天看新闻,盯着病例增减量,这才放心。”

物资紧缺,临时宿舍里只有开水壶、保温杯、纸巾、眼镜、数据线。吃的饭也很清淡。好在,有姐姐给她送来可口的饭菜。身边的同事家属,也从家里煲了汤给她送过来,还炖了牛腩。

在隔离病房,她和消化内科的一位护士分在一组,彼此不认识,后来发现性格相投。互相支撑着度过那段日子。疫情过后,她俩成了好友,相约逛街,也总在微信上聊天。

杨露的朋友在武汉的医院,想到他们或许正面临暴露风险,很想问候。但考虑再三,她还是决定不去问,“怕影响他们的心情,也怕负面情绪传染,影响自己。”

和杨露一个病区的神经康复科医生但昭君回忆,当时最大压力就是心理压力。“上班去隔离,下班还是隔离,如果是夜班,只有两个医生,压力很大。”

杨露喜欢和患者聊天,把它当成一种解压方式。她不喜欢直接表达感情。有时候忍不住发个朋友圈,也设置为仅自己可见。在疫情期间,她像写日记一样将经历都记录在朋友圈。

孟忠吉记得,有年轻的医生扛不住压力,趴在办公桌上嚎啕大哭。后来,医院派了专门的心理护理人员进行疏导。

他回忆,当时医生们经常要在半夜用手机看资料,会诊,每天,医生要组织两次讨论,主要关于新病人和重症病人,然后结合情况,得出治疗方案。“都是抢时间休息。”

等任务完成后,杨露接受了14天隔离。再出来时,外面已经春暖花开,人流攒动。

生活复归平静

疫情结束后,杨露被医院评为了“战疫勇士”。

对未来,她有了新的规划。最近,杨露开始准备PICC置管术资格考试,此前,她和慢性病人接触了两年,这些病人血管条件都比较差,如果护士学不好穿刺,打针都很困难。PICC可以减少患者反复被静脉穿刺的痛苦。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她除了要参加院内培训,还要利用闲暇时间去数据库里找资料。

丈夫觉得,她是个“死认真”的人。他记得,曾有一个任务需要在电脑上做课件,杨露为了做课件,总是忙到夜里12点。“她就说我早一点完成了,心里面踏实一些。”

“我们都是草根出身的人,拥有的都是一点点用双手得来的,肯定是很珍惜的。”杨露的丈夫说。

最近半年,昭君也开始准备考博。大多数时候他就在医院宿舍复习。

他认为,抗疫带来的光环都是一时的,对于医生来说,能有这样的经历就已足够,该寻求的进步还是要继续寻求。

疫情一度让杨露想开了工作中的很多事,“哪怕1+1=3都没关系。”

她反思,以前对事太过认真,发现一点问题都要指出来,现在看开了,同事也觉得她更好沟通。

但还是有情绪崩溃的时候。年前,她因为手头病人太多,压力太大,没忍住,在护士长办公室里大哭一场,哭了足足半小时。

去年年底,河北暴发新冠疫情,医院又组织了一线医务人员参战,杨露毫不犹豫又报了名。她给家里打电话,母亲不说话,电话那头只传来抽泣的声音。

父亲把电话接了过去,只告诉她,“这是你的工作,我们支持你。”这对杨露来说,简直是莫大的鼓励。

疫情后,每次离开家,婆婆也总想给她带点什么,知道她喜欢吃饺子,就包一大袋子,让她带回去冻上。婆婆的话也越来越密,她感觉到,这里面带着嘱托。

杨露和丈夫高中相识,认识十年后结了婚。丈夫在房县开了一家小超市,去年疫情前,他们进了一批礼盒和酒水饮料,结果都没有卖出去。家人怕她分心,不愿告诉她。

杨露觉得,丈夫支持了她很多。“或许不能做好大的生意,挣好多钱,但是懂得关爱、知足、感恩。”眼看孩子要上学,他们希望再努力一把,尽早在城区团聚。

【同题问答】

Q:疫情对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杨露:我觉得健康最重要,开心最重要。疫情期间,每天上下班,看到路上空荡荡的。解封之后,我就觉得路上的车好多好吵,人也好多好吵,当时感觉就是,好幸福。

Q:2021年有没有什么规划?

杨露:我希望今年能学一个PICC的资格证。还有一个目标就是希望能发一篇核心的文章。生活方面,我想把游泳学会。

新京报记者曾金秋

新闻推荐

面包车高速路上抛锚交警帮忙推车化险情

本报讯(记者苏昭宇通讯员陈冬冬)2月19日,广西高速交警五大队在辖区巡逻时,发现一辆面包车因故障抛锚停在高速路上,存在极大安...

广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