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君武的三爱
马君武(资料图片)
□黄伟林
零零碎碎读过一些有关马君武的文字书写,我的印象是马君武有三爱,那就是爱祖国、爱家乡、爱教育。
首先说爱祖国。
马君武的爱国有很多故事,我这里只说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马君武为中国公学做校歌。马君武1906年曾做过中国公学的总教习,在此期间为上海公学写了校歌歌词,歌词如下:
众学生,勿徬徨。
以尔身,为太阳,照尔祖国以尔光。
尔一身,先自强。
修道德,为坚垒;
求智识,为快枪。
众学生,勿徬徨。
尔能处之地位是大战场。
尔祖父,思羲皇,尔仇敌,环尔旁。
欲救尔祖国亡,尔先自强。
从歌词,我们很能够感受马君武的爱国情。马君武出生于1881年,他的中国文化传统根基深厚,又受到非常好的西方文化教育,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中华民族最屈辱的历史,因此,他的感时忧国精神是非常强烈的。
第二个故事是马君武写作《哀沈阳二章》。
1931年9月18日,发生了沈阳事变,也就是“九一八事变”。事变发生后,全国哗然。马君武因此写作《哀沈阳二章》:
其一
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最当行;
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
其二
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相催;
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阿娇舞几回。
这两首诗直接抨击张学良的不抵抗行为,里面的赵四、朱五都是当时名媛,蝴蝶则是著名影星。这首诗涉及中国现代重大历史事件,写得非常生动传神,又涉及名媛和影星,因此广为传诵,可以说是民国期间最著名的旧体诗之一。马君武当时50岁,张学良30岁,在爱国者马君武眼里,丢失东三省的张学良当然是中华民族的不肖子孙。
第三个故事是马君武的校园演讲。
马君武做过多年广西大学的校长,留下了大量演讲文字。这些演讲文字,有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强国愿望。比如,他有一个演讲《柏林大学立校的真精神》,其中讲到柏林大学成立的时候,正值拿破仑的军队攻到了柏林,普鲁士山河已呈破碎,而柏林大学的产生,则寓意德意志建国和普鲁士的复兴。马君武讲柏林大学的故事,正是希望广西大学要效法柏林大学,希望广西大学的学生养成爱祖国的新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其次说爱家乡。
这里也说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说的是马君武的一首诗。马君武的旧体诗写得很好。1900年马君武从新加坡回桂林,写作《归桂林途中》:
苍茫今古观天演,剧烈争存遍地球。
匹马远乡怀故旧,孤灯深夜读离忧。
迷漫朝野真长夜,破碎山河又暮秋。
游罢南溟思故里,有亲白发欲盈头。
这首诗首联写物竞天择,国家相争;颔联写作者孤身在新加坡的体验;颈联写国家面临的危急局势;尾联写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关心。1900年春马君武第一次离开桂林,当年秋天返回桂林。人生第一次离乡,他以诗歌表达了他爱家乡的情怀。
第二个故事说的是马君武的三句话。
马君武曾对其义女、桂剧名旦小金凤说:“广西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热爱广西。”他亦曾对其学生周百嘉说:“我一生做了许多工作,都是别人求我做的,只有办西大才是我求别人。创办时,我求黄绍竑多拨经费,一九三一年请李宗仁恢复西大,现又向李、白请求,我可以不当西大校长,当一个理工学院院长也行……”1931年9月15日,他在广西大学恢复举行开学典礼上演讲说:“今年我已五十余岁,其他一切我都不愿过问,把西大弄好,就是我这一生的事业,所以我总想法使西大稳定发展,西大根基何日稳定,我即何日告退。”而他之所以孜孜不倦于此,用其话来说,就是“要努力把西大弄成国内有名的大学,我们才可以对得起广西全省的父老”。
前两个故事说的是马君武爱家乡之言,第三个故事说的是马君武爱家乡之行。1927年,马君武正在上海大夏大学校长任上,广西省主席黄绍竑邀请他回广西创办广西大学,他立刻辞去大夏大学校长职务,回到广西。1934年,广西旅穗人士为在广州的广西子弟能够受到好的基础教育,在广州筹建培桂中学,邀请马君武担任校长,马君武概然应允,并为培桂中学撰写校歌。马君武做过十年广西大学校长,经历了广西大学初创、停办、恢复、发展、改组、由省立改国立等坎坷曲折的前十年,屡遭打击排挤,甚至被迫离任,但他“九死而犹未悔”,何以故?因为他爱家乡。
第三说爱教育。
马君武早年与政治关系密切,1905年加入同盟会,是中国同盟会第一批会员,是同盟会章程的起草人之一,1912年,被任命为临时政府实业部次长,1921年,中华民国政府在广州成立,马君武为总统府秘书长,同年被任命为广西省第一任省长。
马君武从政期间,他的好朋友,中华书局总编辑陆费逵曾对他说“你是文学家、工业家,我国应该做的事多得很,我主张本位救国,你的脾气,不宜作政治生活,何不去做本行的事业呢?”
当时,马君武没有听从陆费逵的劝告,后来他在政坛上大受挫折,辞去广西省长职务后,在上海与陆费逵相见,大发感慨:“政治生活,真是我所不能过的,悔不听你的话。……以后我再不从事政治生活了。”
脱离政治生活的马君武,于1924年出任大夏大学校长、1925年就任北京工业大学校长、1928年出任广西大学校长,1930年出任上海公学校长,1931年复任广西大学校长,教育生活成为其后半生的主旋律。
这里也说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马君武教育生涯中最著名的学生当是胡适。1906年,马君武从日本西京帝国大学毕业后,被聘为中国公学总教习(教务长)。这一年,胡适投考中国公学,监试的正是马君武,国文题目是《言志》,马君武看了胡适的卷子,很欣赏,拿去给谭心休、彭施涤先生传阅,都说公学得了一个好学生。后来,胡适果然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可见马君武确能慧眼识人。据说,胡适的书法还是跟马君武学的,并且,学的就是马君武的字体。
数年后,马君武还写了一首《赠胡适》:
已与斯人约,今生为弟兄。
思君隔苍海,学技在红尘。
主义即宗教,艰难证性情。
相期作琨逖,学剑趁鸡鸣。
第二个故事说的是种树。广西大学创办是在梧州的蝴蝶山。当时的蝴蝶山是一座荒山野岭,马君武发动学生植树,并且制定了严格的管理规则,毁树者要受到处罚,几年后,从山脚到山顶,蝴蝶山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成了一个幽雅、安静、美丽的校园。
第三个故事说的是马君武倡导桂剧改革。马君武对教育的热爱并没有局限在校园里,而是延伸到校园外,可以桂剧改革为例。马君武改革桂剧,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组建广西戏剧改进会。马君武亲任会长。二是净化演剧环境。1930年代,桂剧已经走向末路,按欧阳予倩的说法,当时桂剧戏台都设在赌场旁边,用为赌客助兴,叫作“唱赌戏”。马君武整治演剧环境,开戏之后绝对不许摆酒席,戏馆和酒馆因此逐渐分开,用欧阳予倩的话说就是:桂戏有纯粹的舞台和剧场,是从广西戏剧改进会开始,也就是从马君武开始。三是集聚桂剧精英,筹建一流桂剧班。当时马君武是以南华戏院为班底进行桂剧改革,同时凭借其声望,将谢玉君、方昭媛、秦志精、刘万春等名角从“西湖”请进“南华”,又从柳州调来王盈秋,使“南华”成为首屈一指的桂剧班。四是改编和整理桂剧。据尹羲回忆,马君武根据传统剧目《抢伞》改编了《离乱姻缘》。五是为演员举办了艺人文化补习班,马君武亲自主持,并请了专门的教员。六是提高艺人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当时艺人只有艺名没有姓名,马君武为艺人们正名,小金凤变成了尹羲,如意珠变成了谢玉君,小飞燕变成了方昭媛,金小梅变成了李慧中,露凝香变成了秦志精,这些女艺人终于有了真名实姓,马君武还有意识地让她们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社会地位相应提高。经济待遇方面,马君武将营业收入提出一部分作艺人的股,使艺人逐渐把生活改善。七是邀请欧阳予倩到桂林主持桂剧改革。马君武虽然声望极高,但他很有自知之明,深知戏剧是专业艺术,需要专业人士来主持,正是因为马君武的诚意邀请,欧阳予倩不远万里到桂林主持桂剧改革,并取得了成功。马君武在桂剧改革中的作用,欧阳予倩有非常中肯的评价:“桂戏本来已趋于没落,经马先生尽力提倡,才又渐渐恢复繁荣。自从改进会组成以后,桂戏的地位提高,演员们的社会地位也一天一天高了,而且他们的生活,是比较安定的。改进会所给桂戏的好处和利益实在不少……将要被遗弃的东西,拾起来加以爱护,并付予以新的生命,使之健全而得到新的地位;被人轻视的人们,被扶植起来,使社会对他们渐加重视,这都不能忘却马先生的好意和努力。”
爱祖国、爱家乡、爱教育,是马君武的三爱。他深知祖国的贫弱,家乡的贫穷,他从他自己的人生经历而知教育的重要,因此重视教育,献身教育。他之重视并献身教育,目的在于改变家乡的贫穷和祖国的贫弱。他是一个有情怀的人,是一个有情怀的爱国者,一个有情怀的爱乡人,一个有情怀的教育家。
新闻推荐
广西日报/广西云荣获2020中国报业技术年会两项大奖 两年共获5大奖项
本报山西运城电(记者/罗琼)11月4日,在山西运城举行的2020中国报业技术年会上,广西日报/广西云荣获两项大奖:广西日报社获“十...
广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