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盛宴线上线下完美呈现
吴芳(中)在给参加体验活动的观众做指导。
南国早报记者刘豫文/图
线上直播库藏大师画作、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学、400余幅祝福海报接力展出……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广西各大文博场所纷纷开展线上、线下文化活动,和观众积极互动,推广普及文博知识。
1跟着直播
走进博物馆库房
18日上午,广西博物馆推出“云话丹青——探秘大师笔下的广西”直播活动。这是公众首次通过直播镜头,走进广西博物馆的库房。
直播镜头里,该馆文物保管部保管员王双为大家解读一批平时难得见到的馆藏大师画作。通过镜头,《石涛墨竹图》《石涛芭蕉图》《陈璚榴梅枇杷扇页》《欧阳燊荔枝栀子图扇页》《齐白石红柿图》《徐悲鸿枇杷图》等一批大师真迹,一一向观众展现。同时,王双给观众讲解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画家的信息、作品笔墨的特点。通过“展示+解读”的方式,给观众传递了大量文物书画方面的知识。
以广西博物馆馆藏一级文物——《明清陈淳、石涛合册》中两幅石涛的作品为例,册页加前题后跋共22页,通过直播,向观众介绍了这一系列明清大写意水墨花卉绘画的优秀作品。
除了文物展示和解读,该馆的书画修复师李程飞,还在直播中为大家演示了书画修复中的绝活——“揭背纸”。观众可以从中了解到,书画修复过程繁琐,要把一幅书画修复好,经常需要一个月甚至数个月的时间,所花的心血不是行外人能了解的。
2马尾绣技艺体验难能可贵
当天,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大堂里,一项珍贵而又特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体验活动正在举行。活动请来了非遗传承人、广西美术工艺大师吴芳,向大家介绍马尾绣的传统技艺和传承现状。
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这种民间传统绣法采用马尾外包一层丝线进行刺绣,工艺十分复杂。手工制作的绣品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质感立体,造型夸张,极具艺术感染力,被誉为“中国刺绣的活化石”。马尾绣的制作工序繁琐细致,一件完整的工艺品,通常情况下需要经过制作马尾线、固定框架图案、镶边、“填心”、钉“金线”、装订等六道工序才能最终完成。
在吴芳的指导下,学员们先后体验了用马尾线装饰绣片和刺绣等工序。头一次摸到柔韧的马尾,一些体验者啧啧称奇。在体验制作马尾线这第一道工序时,就有不少人打起了退堂鼓。原来,马尾绣使用的马尾线是要经过特殊处理的,一根洁白如雪的丝线要用纺车纺细,分成3股,再取马尾2到4根做芯,用手捻着,绕裹起来,做成一根根精细匀密的马尾线。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努力,大家终于缝合了香囊,完成了各自的作品,体验者们纷纷感慨这一少数民族古老工艺的精细。
3传统展览寄语信心希望
还有一些别出心裁的展览,让观众从中感受到文博事业的发展与创新。
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主办、南宁市博物馆承办的“文物系荆楚祝福颂祖国”——文博抗疫祝福接力海报展,在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展出。
记者了解到,早在2月11日,国家文物局官方微博——“中国文博”发起“文物系荆楚祝福颂祖国”祝福接力活动。一时间,得到了140余家国内外文博机构的积极响应,以接力形式推出400余幅祝福海报,通过精美、丰富的文物展示,赋予美好寓意与祝愿,既传播历史文化知识,又传递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精神力量。
本次展览展出的170余幅精美海报,共同聚合成文博人的乐观、互助与坚强,映射出全国各地文博人风雨同舟、共克时艰的决心、信心与恒心。其中,由南宁市博物馆设计的海报将馆藏西周穿孔石戈和随州市博物馆的西周玉戈的图片拼合为一体,借“戈”在中国兵器史上的独特含义,表达了万众一心、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
此外,南宁市顶蛳山遗址博物馆也精心策划并筹备了“追忆顶蛳”系列活动,体验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生活,感受顶蛳山文化的魅力。
新闻推荐
“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见实效 广西“云招聘”累计提供60万个就业岗位
本报南宁讯(记者/罗琦)“通过‘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我们与求职者实现了招工速配,也降低了我们的招聘成本,应聘人员的...
广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