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起舞的花山日子
黄祖松
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想起在“花山”副刊的20多个春秋,不负春光,日日“起舞”,无憾无悔,充实而快乐。
少年时便知道广西日报有个“花山”副刊,在大学读书时更是常读“花山”,只是没有想到,后来竟在这里一气陪伴耕耘了20多个春秋,与其结下不解之缘。
1995年,我从广西日报另一个部门调到副刊部,从此便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主编工作。在我之前的上世纪70年代,广西日报便通过向读者征集的方式,将副刊版定名为“花山”,唯一的缘由为广西文化遗产左江花山岩画,这处岩画如今已是名扬天下的世界文化遗产、广西一张最具文化含量的名片,由此可见副刊前辈深邃而独到的文化眼光。
然而,我上任伊始,正值中国报纸内容转型时期,报纸的“新闻性”被强调至最高点。当时很多报纸副刊还定位为“文艺副刊”,刊登一些文艺作品,被认为远离现实生活,于是报纸纷纷弱化甚至取消文艺副刊。我1997年担任副刊部主任后便思考,如何让副刊通过内容形式的转型和副刊优势的充分发挥,找到安身立命的理由,使副刊在“新闻纸”中变得不可或缺。于是我提出了“强化报纸副刊新闻性,重大新闻不缺位,用副刊独有的方式表达重大主题题材”的方针,在“花山”副刊实施了一系列专题、专版、专栏的设置和内容组织及形式独特的表达,其中策划推出的“山歌唱响主旋律”系列专题专栏专版,用广西群众喜爱的山歌形式诠释“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重大主题,形式生动活泼、读者喜闻乐见,先后得到中宣部《新闻阅评》5次表扬。同时,“花山”还开辟了“广西文化名家论坛”,就广西重大的文化决策、政策、行动及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先后5次组织专家学者对“广西文化如何介入城市化建设”“广西文化从山到海的战略转移”“广西文化产品对外输出策略”“西江文化”等社会热点议题进行了讨论,并在“花山”整版推出专家观点,新颖独到的观点及对社会关切的及时回应,对于读者文化思维的转变和上级的决策起到很好的启迪促进作用。
“花山”还以诗歌、散文、漫画等副刊独有的形式表现了“汶川地震”“广西边境大会战”“冰冻灾害”“扶贫攻坚”等现实题材,呈现与新闻体裁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为读者提供观察新闻和世风的另一个视角。由于“花山”副刊在“探索强化副刊新闻性”方面所做的尝试并取得初步经验,2003年的全国报纸副刊年会,我被安排与一些省报同行,在会上作了《如何做好副刊专题专栏专版设置》的发言。
“花山”副刊在生存之战中探索了“副刊与新闻”融合拓展的路子,一些重大的新闻、主题报道,报社编辑部都会安排副刊参与,副刊成为报纸不可或缺的部分。业务上去,人才出来。多人多次获得包括“中国新闻奖”“五个一工程奖”等重大奖励。其中,东西、映川、锦璐成为广西签约作家,有的被评为“广西优秀专家”等,副刊部因此被文化界誉为“文化人才小高地”。
“花山”的队伍,团结和谐,朝气蓬勃。在20多年业务工作中,我感受最深的是“花山”队伍执行力的绝对信得过,决定要做的事情,百分之百落地。作为主任,我从副刊部年轻人身上看到进步,因而工作不敢有半点怠慢。在编辑业务之余,副刊部常常开展作者座谈、作家采风、学者谈访等活动。曾承办过第一届全国报纸副刊年会,全国100多家报纸200多名编辑记者参会;曾举办过西部省区省报文化记者广西采访活动,邀请西部12家省报编辑记者到八桂采访报道……
广西日报副刊与广西日报一同诞生,一同走过70年的历程。著名诗人艾青曾在桂林担任过广西日报副刊部主任,还有作家饶韬、李延柱和评论家黎洪溢、散文家蓝阳春、聂波等都曾在“花山”耕耘。当年“花山”的作者,许多后来成长为作家、评论家。正是一代代“花山”人的辛勤耕耘,才有了“花山”的枝繁叶茂、繁花似锦。
铁打的“花山”,流水的园丁。如今我已从“花山”上下来,值此广西日报70华诞之际,写下这几段文字,表达祝福和感恩。
新闻推荐
南国早报李燕整理合同未到期,房东可否提前收回房子韦女士问:我父亲以自己的名义与廖某签订租赁合同,合同期限从2017年3月16...
广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