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 今日广西> 正文

广西省立艺术馆旧址: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戏剧建筑物

桂林日报 2019-11-05 11:44 大字

别具民国风格的广西省立艺术馆旧址。通讯员刘涛摄

一九四四年,参加西南剧展的部分人员在广西省立艺术馆前合影。记者张苑翻拍

核心阅读

广西省立艺术馆兴建于抗日战争时期。在这座被誉为“中国第一个伟大戏剧建筑”里,曾经有众多的文化人用心去呼唤民众尚未清醒的灵魂,为祖国的尊严战斗呐喊,展现了中国戏剧人抗日救亡的文化担当。它在全国抗战文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一直被后人所铭记。现如今,它依然发挥着文化艺术精品“大舞台”的重要作用,更成为了“文化桂林”的全新地标。今年10月,广西省立艺术馆旧址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报记者张苑

漫步于桂林城中心,在解放西路与榕荫路交汇处,一幢民国风格的建筑显得“独树一帜”———枣红色的外墙、厚重繁复的窗棂,还有略显斑驳的门头上用繁体字书写的“广西省立艺术馆”几个大字,处处散发着独特的韵味。对于许多老桂林人而言,这座建筑是伴随着他们成长的一个重要地标,也是多年来他们触摸文化与艺术的重要窗口。

时光回溯到上世纪40年代,在战火纷飞的大背景下,这座建筑的修建曾让欧阳予倩等文化志士殚精竭虑,倾其所有。在这座被誉为“中国第一个伟大戏剧建筑”里,曾经有一群人用心去呼唤民众尚未清醒的灵魂,为祖国的尊严战斗呐喊,展现了中国戏剧人抗日救亡的文化担当。

岁月流转,烽烟消逝,但广西省立艺术馆在全国抗战文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一直被后人所铭记。新中国成立后,这里被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年10月,它又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当时桂林抗战文化城的“重要坐标”,到如今桂林地方文化的“全新载体”,历经75载沧桑变化,这座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享有重要地位的建筑一直以知性、从容的姿态矗立于桂林城中心,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激情澎湃的故事。

全国首创专业艺术馆———欧阳予倩等文化“大腕”为此呕心沥血

桂林,70多年前烽火硝烟中中国大地上的一片“文化绿洲”。在1938年至1944年这段特别的6年间,桂林接纳了来自各方的文化人,容纳了大量的文化机构,创造了大量的文化产品,举办了大量的文化活动,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大后方的文化中心。中国文化在桂林得以营救,中国文脉在桂林得以延续。因此,当时桂林被誉为“抗战文化城”。

坐落于桂林的广西省立艺术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筹划修建的。据史料记载,广西省立艺术馆不管是机构的创立,还是馆厦的新建,在当时都是全国首创。因此,其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享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伟林长期从事桂林文化城的研究,他曾经在一次讲座中谈到:“一座艺术馆,通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形式内涵。一是艺术馆作为建筑本身的物质实体,二是艺术馆作为组织机构的建制职能,三是艺术馆开展的文化活动。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广西省立艺术馆在三个方面均堪称卓异。一是其建筑本身被誉为‘中国第一个伟大戏剧建筑’,二是其职能体制在全国尚属创举,三是因其新厦落成而举办的西南剧展为‘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盛举’。”

说起广西省立艺术馆,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戏剧大师欧阳予倩。他是广西省立艺术馆机构的创始人、艺术馆馆厦的创建人及西南剧展的创办人。

翻开《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文集》《桂林抗战文化史》等史料书籍,其中对欧阳予倩在桂林创办广西省立艺术馆的始末做了较为详尽的叙述:

1938年4月,欧阳予倩应时任广西戏剧改进会会长的马君武先生的邀请,到桂林进行桂剧改革。当时的桂林因各方文化人士云集而成为了中国抗战大后方的文化中心。此次桂林之行,欧阳予倩用了4个月的时间,为南华戏院排演了他亲自编剧并导演的桂剧《梁红玉》,还为国防艺术社排演话剧《曙光》《青纱帐里》和《前夜》。

因为桂剧《梁红玉》的成功,1939年9月,已经去了香港的欧阳予倩再次受邀到桂林改革桂剧。那时武汉和广州均已沦陷。欧阳予倩出任广西戏剧改进会会长,对原戏改会所属的桂剧团进行了整顿,命名为“桂剧实验剧团”,他兼任团长。

1940年3月,广西艺术馆在欧阳予倩的倡导下成立。在创立之初,欧阳予倩等人在榕荫路转角的小巷里租了一栋破旧的房屋作为办公场所。广西省立艺术馆前身是徐悲鸿创立的美术馆。因徐悲鸿要去重庆创办美术学院,他便委托欧阳予倩承接该馆。欧阳予倩接手后,除美术部外,还为该馆增设了戏剧部和音乐部。

严格地说,1940年3月成立的广西省立艺术馆只是一个组织机构,其馆厦尚未建设,工作处于借地办公的状态。当时艺术馆没有自己的剧场,演出时需要高价租用戏院,因此兴建馆厦显得十分迫切。1942年,欧阳予倩正式向广西省政府当局申请兴建广西艺术馆。广西省政府觉得这个想法很好,但财政拮据,实在拿不出钱。在这样的情况下,欧阳予倩克服重重困难,以募捐和贷款的方式筹建馆厦。在文艺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终于,广西艺术馆在1943年下半年破土动工。至当年12月,土建工程基本完成。馆厦建成后,室内装修和基本的设备还需要花一大笔钱,而欧阳予倩已经把所有积蓄都填了进去。当时,桂林的戏剧、电影明星也自发联合起来举办义演活动,并将演出所得全部捐给了广西艺术馆。

桂林文化城研究专家魏华龄在《桂林抗战文化史》一书中,对兴建广西省立艺术馆这一重要文化事件做了叙述———

“艺术馆新馆址于1943年春开始筹建,由著名建筑工程师钱乃仁设计,中兴建筑公司负责承建。3月开工,1944年2月竣工。艺术馆剧场的设计是按话剧演出的要求,使舞台布局和剧场音响效果都比较理想,共有800多个座位,是当时全国仅有的一座新型的话剧剧场。当时有人评价:‘演话剧的,现在总算自己有个地方了。’甚至有人表示,‘等自己年迈苍苍演不动戏了,就去看守剧场,甚至再来桂林看守这座艺术馆剧场,为话剧事业再尽点绵薄之力,也就于愿足矣。’”

1944年,日军攻入桂林,刚落成半年多的广西省立艺术馆毁于战火。1945年10月,欧阳予倩率广西省立艺术馆工作人员重返桂林。面对荡然无存,只剩一片瓦砾的艺术馆废墟,欧阳予倩再次排除万难,在艺术馆废墟上重建新馆。经过艰难的筹资、修建等过程,1946年12月,重建的广西省立艺术馆正式竣工。

首办西南剧展———广西省立艺术馆承载空前盛举

1944年,广西省立艺术馆竣工后,成为了当时中国戏剧界的一件大事。就在该馆建成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这里迎来了一次规模空前的戏剧展览会。

1944年2月15日至5月1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秘密领导下,以欧阳予倩、田汉、瞿白音等为首的戏剧大家,团结文化界的进步力量,冲破阻力,在当时仍属于国统区的桂林召开了“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展览会的地点就在新建成的广西省立艺术馆。

“当时,西南8省近1000名戏剧工作者聚集在桂林,先后演出剧目60多个、170多场,其中包括田汉的《秋声赋》,欧阳予倩的《桃花扇》《梁红玉》《木兰从军》,夏衍的《愁城记》《法西斯细菌》等等。30多个团队上千名戏剧人在桂林上演了持续近百天的文化大戏,展览演出了100多个剧目,观众达10多万人次,盛况空前。”魏华龄老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这样评价,“这次剧展被认为是实现了中国戏剧人抗日救亡的文化担当,成为中国戏剧史上的空前盛举。”

《当代文艺》1944年创刊号发表了欧阳予倩《关于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一文。欧阳予倩在文中这样提及当时举办展览会的始末———

“这回的展览会,不是少数人号召起来的,是大多数戏剧工作者的要求。最初几个朋友谈起的时候,并没有打算大规模地举办,只想就广西省立艺术馆新建馆址落成的机会,邀请近邑几个团队连续演几个戏。恰好‘新中国剧社’回到桂林,四队的同志也来了几位,大家一谈,展览会的组织就被提出。恰好九队副队长刁光覃同志也到了桂林,各方面的朋友相聚商讨,办法就大体决定了。瞿白音同志自告奋勇拟‘通启’和‘简则’,有的便私人写信征求各团队的意见,四队、七队、九队首先决定参加。曲江方面也托朋友来问,充分作参加的准备……”

由此可以看出,举办西南剧展最初的想法是就广西省立艺术馆新馆落成的机会举办一个庆祝活动,主办单位是广西省立艺术馆。但由于各种机缘巧合,戏剧界各路精英齐聚桂林,大家朝着同样的目标,最终让西南剧展成为了“中国戏剧史上的空前盛举”。

当时的《大公报》曾援引美国权威戏剧评论家爱金生刊登在《纽约时报》上的文字:“如此宏大规模之戏剧盛会,有史以来,自古罗马时代曾经举行外,尚属仅见。”正因如此,广西省立艺术馆伴随西南剧展,被载入了我国的戏剧史册。

回首往事,西南剧展并不仅仅是一个文化事件。广西师范大学教授苏关鑫认为,西南剧展坚持戏剧为抗战服务,演出了一批进步的抗战剧目,极大地鼓舞了桂林乃至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为濒临危机的抗战戏剧复苏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为戏剧运动积累了宝贵经验,提示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并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

“对于桂林来说,西南剧展无疑是桂林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盛会,它深深嵌入了桂林城市的历史,成为桂林城市记忆中一道溢彩流光的风景。这也是西南剧展是创办者欧阳予倩留给桂林最大的精神财富。”黄伟林教授这样评价说。

保护与利用———为历史文物注入“灵魂”

70多年前,“抗战文化城”成为桂林的“荣耀记忆”。广西省立艺术馆旧址作为时代背景下的重要历史建筑,也成为了桂林宝贵的“文化财富”。穿越历史的烽烟,广西省立艺术馆旧址依然“容颜未改”,“倔强”地矗立在桂林城中心。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先后被列为桂林市级、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年来,艺术馆曾几经修缮并加以科学保护。更值得庆幸的是,如今它不仅外观上保持着原貌,同时也发挥着文化艺术精品“大舞台”的重要作用,更成为了“文化桂林”的全新地标。

多年来,广西省立艺术馆一直与桂林文化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2003年,桂林对广西省立艺术馆旧址和一直在此办公的市艺术馆,以及1999年拆除的桂剧院进行文化资源整合,把广西省立艺术馆恢复成为立体展示抗战文化和桂林地方文化精华、具有表演功能的文物保护单位。此后,昔日的文化艺术殿堂逐渐恢复了其独有的价值和魅力。

多年来,艺术馆旧址的舞台除了上演各类文化艺术演出,还成为了桂林百姓文化的“大课堂”。2007年,桂林市委、市政府主推的一项公益文化项目———“桂林百姓文化大讲坛”正式开讲。广西省立艺术馆旧址成了举办讲坛的固定场所。

自2007年开始,一直到2017年,每逢周六,这里就成为桂林市民享受文化大餐的重要聚集地。各路文化人士受邀走上这里的讲台,与市民面对面,用渊博的知识、充实的内容、生动的语言,向市民群众呈献了一堂又一堂别开生面的“公开课”。虽然自2017年后“桂林百姓文化大讲坛”落户新址,但经历十年的沉淀,这一响亮的百姓文化品牌早已与广西省立艺术馆有了无法分割的联系。

近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寻找桂林文化的力量,挖掘桂林文化的价值”战略部署,全市全力唱好历史文化“整理抢救、研究包装、保护利用”三部曲,使得许多沉睡多年的优秀历史文化重新焕发荣光。在这样的背景下,广西省立艺术馆旧址再次迎来生机。

2013年,广西省立艺术馆正式移交桂林戏剧创作研究院管理。之后,这里便成为了桂林地方戏展演的主要舞台。

“广西省立艺术馆作为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文物,不仅需要我们去保护它,如何在科学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利用,把其中的深厚文化加以挖掘,并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才能为历史文物注入更多的‘灵魂’。”桂林市戏曲创作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桂林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寻找桂林文化的力量,挖掘桂林文化的价值”战略的实施,作为桂林传统戏剧的桂剧也迎来了新的春天。在复兴传统文化的大背景和政府的重视及大力推动下,桂林戏剧人开始探索戏曲传播及传承的新模式,创作了一大批艺术精品。如彩调剧《一品油茶七品官》、方言话剧《龙隐居》、桂剧《红灯记》、彩调剧《五子图》、青春音乐剧《青春答卷》、《山水梨园》音乐会、《桂林有戏》、桂剧《破阵曲》等等。广西省立艺术馆旧址作为这些精品剧目的排练和重要演出地,再次让这个古老且具有重要意义的剧场焕发了勃勃生机。无数戏曲艺术家以及普通市民一次次走进这里,享受文化艺术的盛宴,桂林文化的深刻内涵也在这里得以美妙诠释。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为更好地保护传承城市文脉,2019年,对广西省立艺术馆进行保护性修缮被写入了桂林市《政府工作报告》。据悉,此次修缮将是有史以来广西省立艺术馆最大规模的一次修缮。人们期待着,通过科学的保护与合理的利用,这座承载着厚重文化历史的建筑能够再次焕发“荣光”。

新闻推荐

魅力无限北部湾

精彩的文艺表演本报记者梁生摄影报道11月1日晚,第十一届广西“魅力北部湾"暨“春雨工程"全国文化...

广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