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乃至亚洲推行‘北海模式\’”
北海的滩涂上还能看到不少中鲎。(本版文章与图片均由本报记者方晓淦采写和拍摄)志愿者在带小朋友开展护鲎活动。志愿者成功从大排档内解救一只中国鲎。
为了让中国鲎得到更好的保护保育,许多专家学者开始把精力投入到北海的滩涂上,连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鲎专家组的专家也连续4年在北海开展调研工作。在专家学者的努力下,中国鲎成功实现人工繁育规模化发展,北海的幼鲎年产量多达300万只,而IUCN鲎专家组更是希望在全国乃至亚洲的中国鲎保护工作中推广“北海模式”。
人工繁育幼鲎规模化发展
记者从广西海洋研究所了解到,上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所开始研究幼鲎的人工繁育技术,至2006年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累计通过人工繁育幼鲎20多万只,2012年以来,幼鲎的年产量已经达到300万只以上,并实现人工繁育幼鲎定量、可控、规模化、工厂化。近年来,广西海洋研究所在北海的幼鲎人工繁育基地还成功实现为广东、福建、香港、台湾等地提供增殖放流的鲎苗,并为香港的高校提供科研用的幼鲎。
“2014年以来,北海地区通过增殖放流的方式,放流幼鲎超过500万只,从目前情况看,增殖放流的效果比较显著,目前北海滩涂上看到的幼鲎数量比10年前有所增加。”广西海洋研究所科研业务部副部长陈瑞芳说,为更好地保护北海地区幼鲎的生长,研究所目前已经提交了幼鲎放流效果追踪和幼鲎在红树林区的生态中培等两大研究项目,尽可能多地保护幼鲎安全度过危险期。
打造爱鲎护鲎模范城市
2014年以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鲎专家组成员林吴颖一直在北海乃至整个北部湾地区开展鲎野外种群调查和公众参与等一系列工作。她告诉记者,从目前情况看,北部湾地区是全国中国鲎分布密度最大、栖息环境最佳的区域,甚至被称为“中国鲎最后的避难所”。
“北部湾地区中国鲎的生存现状引起了国内专家的重视,2014年,来自国内各地区的研究人员、民间保护人士、鲎试剂厂代表等40多人在北海举行中国鲎专家研讨会,大家就保护中国鲎、推动公众参与等目标达成共识,并正式成立中国鲎保育联盟。”林吴颖说。
过去数十年里,由于中国鲎野外种群等相关数据的缺乏,导致IUCN红色名录中中国鲎的保护等级迟迟未能更新,一直处于“数据缺乏”状态。为此,鲎专家组成员林吴颖、关杰耀等人持续多年在北部湾地区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及时将数据提供给IUCN鲎专家组收录,终于在今年3月份正式推动IUCN将中国鲎的保护等级更新为濒危。
林吴颖告诉记者,经过过去5年多的努力,北海地区在护鲎工作、公众参与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北海率先开展的“不吃鲎餐厅”活动已经从北海地区辐射到钦州、防城港等周边城市,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
下一步,IUCN鲎专家组将与广西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协会等机构联合,借助今年6月将在北海、钦州举行的第四届国际鲎研讨会的契机,尝试将北海打造成爱鲎护鲎模范城市,在全国乃至亚洲推广“北海模式”,让中国鲎得到更好保护。
新闻推荐
陈武调研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时强调 打造广西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标志性工程为建设数字广西培育发展新动能提供支撑
本报南宁讯(记者/董文锋龚文颖)4月17日,自治区主席陈武来到南宁市五象新区,调研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情况并主持召开工作推进...
广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