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国传统文化的雅正之音 □弦戈
推荐书目: 《论语》内容简介:《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书,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共20篇。推荐理由:《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雅正之音!中国最为言简意赅的竹简典籍。总结和归纳了春秋之世中国人最基本的人文与政治理念,深刻影响了?
若问中国文化的雅正之音在哪里?我相信就在《论语》书中。正如孔子自己说的,“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虽然周文王已死,但是他传承下来的文脉难道不是在《论语》里头吗?
《论语》所蕴涵和彰显的极富中国特色的人文理念与思想,我以为至少有“八个特点”:
一是“近人”。直白一点说,就是“近人情”,所谓道不远人。孔子之教不离人道。所谓天道远,人道迩!《论语》记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在古人的意识中,鬼神是存在的,但孔子对此采取的态度是:敬而远之。不提倡做那些超出人所能做的事情,凡事不违反人之常情。
二是“推己”。区别于“修己”“克己”,也就是“推己及人”。如果你自己不想别人那样对待你,你就不要那样去对待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可以终身遵行的一句话。孔子所倡导的做人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呢?就是凡事不强加于人。把自己的立场推向别人,转过来从别人的立场出发反观自己,平等相待,和而不同。
三是“履信”。“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做不到的,就不要吹牛。也不要轻易许诺于人,言必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无信不立。”信近于义。一个讲信用的人,就是个义士。比如人的孝悌之情,与生俱来,自然流露,以此举善而宣,广布流传,必得“感化”之功。因此,以人为本,教化之务,当首倡“信义”二字。
四是“重事”。孔子不务繁文缛节,注重事功实效。《论语》记载,子路见孔子病了,要去沐浴祷告,以求神明保佑老师去病消灾。孔子阻止他说,真有神明吗?如果有的话,那么我的言行举止一向都遵从道德规范,这难道不是一直在向他祷告吗?祈于神明,祷于虚无,这样的事孔子是不会做的,他只会反躬自求。在他看来,人事之重,甚于一切。凡是人应当做的事,都必须去做。诸如起居扫祭,揖拜迎送,婚丧嫁娶,这些都是人事,不可轻视。《论语》乡党篇对孔子在人事上的应对风范作了非常生动有趣的描写。
五是“力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春秋之世,孔子明知自己的学说没有市场,不会得到推行,但还是勉力去做。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这与后世“人定胜天”的超迈气概,“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实为一脉相承。尽力而为,勉力而行,力行其事,这是儒者非常可贵的一种精神和态度。
六是“贵和”。和者,仁也。做到了“仁”,“和”就自然出现。所谓“与天地参”,就是“人”已独立于天地之间,作为独立的一极,与天地并存成三。这就是“人道”,重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礼之用,和为贵。”礼乐之用,不过求和。人文社会,从小而大,小到一家大到一国,无非求一个和字。孔子“一以贯之”的东西是什么?我以为就是“仁和(人和)”。
七是“尚学”。孔子始终是强调学习的。《论语》开篇第一句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最后一句是:“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知礼,是洞悉时代的局限。知言,是了解别人的途径。君子的快乐在于朋友讲习,相互切磋、相互学习。《论语》崇尚学习的理念符合任何时代发展的要求。
八是“乐道”。儒者不逐利,不怨天尤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其间都贯穿着一个乐字。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仁者不忧。”很多快乐可以在学习求道的过程中获得。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就是一个好学不倦、安贫乐道的典型。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乐道是建立在旷达的情怀之上的。求道,乐道。津津乐道。与道同在的人,是不会感到忧闷的。悟道的人、得道的人一定是快乐的。
(弦戈 广西作家协会会员、来宾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新闻推荐
本报南宁讯(记者/简文湘通讯员/钟文瀚)1月22日,在广西国际商会五届四次理事会议上,文化教育行业协会、蚕桑丝绸品牌协会、水...
广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