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泥棚小屋 □路 遇
蓦然回首,岁月无情亦有情。
33年前,我高中毕业后在家务农。秋季开学时,乡教委办领导稍来话,要我到乡初中当英语代课教师。接到口信时,正是傍晚天擦黑时分,我从地里回来,肩上扛着犁,正赶着牛进栏。次日未等天亮,我就打着电筒上路,走了1个多小时山路。那时还没有通公路,从村里到乡里走的是羊肠小道。秋天夜露重,沿路齐膝杂草把我的解放鞋和裤腿弄得湿漉漉的,很不自在。到乡里时天才朦朦亮,我恰好在乡中心小学碰见同村人罗老师,他把我领去见教委办主任,教委办主任二话不说直接把我领到乡中学。
面对校长,我战战兢兢,也不记得当时他说了什么。最后我跟校长说,既然领导们给了我上讲台的机会,那就尽力做,实在不行,我自动卷铺盖走人。不料校长却说,走什么走,你必须尽快进入角色,没有选择余地了。那天上午的课间操时间,校长敲钟叫全体师生集合,讲了学校纪律之后,话锋一转,把我领到队伍的前面,向师生们宣布这位是新来的英语老师,虽是代课,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道理相信大家都懂,我们都要像公办教师一样去看待、去敬重、去学习。我相信新老师会教好学生,带好学生。随后全场响起热烈掌声。事后我想,这是校长对师生们的要求,更是为我走上三尺讲台鼓劲加油。
当时全校没有一栋楼房,都是墙体斑驳的石砌盖瓦平房。每个教职工有半间约8平方米的住处,床铺、办公桌、碗柜、锅灶等挤在一室。再也腾不出半间来给我。校长发动初三年级学生到邻村砍来几根老楠竹,从田里拉来干稻草和黄泥,再买回一卷油毛毡,斜倚教室外墙建起一间6平方米左右泥棚。柱子和横梁都是楠竹,用大号铁线绞紧固定,棚顶钉上粗篾竹席铺上油毛毯再用竹片压实用铁钉钉稳。棚子三面除一面留一处开门外,其余都用稻草搅拌黄泥围成土墙。高处露出的三角形则用带刺的楠竹枝围着,算是通风和透光,再者就是“防盗”。床板和门板是当天刚从街上买回的生松板钉着,还散发着浓烈的松脂味。当时就有人戏称其为“牛棚”。心想师生们从午后一直忙碌到天黑才建成的给我居住的“房子”,我除了心存感激,再无话可说。
次日上午上完课后,校长拿着一沓报纸和一瓶香糊给我,让我自己把这些贴上泥巴墙,今天就搬进去住,不要早晚学校和家里两头赶,再说晚上还要上晚自习呢。我最终没有把报纸糊墙,而是自己到街上买来一扎大张的粉红纸、白纸等贴上,并用毛笔书写《陋室铭》等名篇佳句,把暗淡失色的泥屋变得敞亮起来。那沓报纸我一直把它放在床头,每晚睡前仔细翻读。我深感为人之师肩上的沉重,自己半桶的知识不足以教诲学生,而非不停地获取更多知识不可,让知识“满桶满钵”才对得起为人之师的神圣。那时期,几乎所有课余时间都把自己埋进书堆里。我从初一年级教起直至初三年级,负责三、四个班的英语教学任务,周而复始。得益于阅读大量课外读物,我的课堂教学令人耳目一新,教学质量一举跃入全县前列。
在这间泥棚小屋,我还负责校长处、教导处的公文的钢板誉写,还有各年级的测试卷和讲义资料等。当时还没有电脑打字,只能在钢板上刻蜡纸,然后手工油印。因为是“代课”,一些与我业务毫不相关的科任教师怠于刻印教学资料,基本都当“甩手掌柜”,全拿来给我代为刻印。我会写一手工工整整的钢板刻字渐渐地在乡里小有名声,乡教委办甚至是乡党委、政府有一些应急的上报公文时常请我前去代为誉写。甚至有附近村干部拿诉讼文稿请我刻印,而报酬则是从街上买些肉菜之类在我的泥棚小屋里煮好,叫上学校领导一起“解解馋”。有一段时期,全县英语作业薄短缺,学校派人跑遍县、市(时称地区)教育勤工办和百货商店都买不到。校长叫我用钢板誉写仿制,给全校300多学生每人发一本足可用上数月的“冒牌”英语作业簿。学生们拿到“不平常”的免费作业簿时起初是吃惊,进而赞不绝口。
当代课教师的第二年,有人鼓动我继续复习参加高考。我想如果上大学,不但每月48元工资没了,还加重家里负担;加之年龄偏大,心有余而力不足”。再说,学校领导多次做我思想工作,要我安心“代课”,“媳妇总会有熬成婆的时候”,那些活蹦乱跳的学生们更需要我。我毅然报名参加成人高考,考取广西师范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大专班函授学习,三年后如期取得毕业。年底时经考试得以转为公办教师。由于出色的教学工作,我先后被任命为教导处副主任、主任。我从“代课”老师到当上学校领导,许多知道我“身世”的人都戏称我实现“从奴隶到将军”的“壮举”。
数年之后,学校新建一排教师宿舍,我得以离开泥棚。泥棚小屋随之被“夷为平地”。
18年前的12月底,也就是进入新世纪的前几天,县委一纸公函把我调到县直机关工作。从此,会议与杂活构成工作的主题,而抽调工作从未间断。4年后,组织把我调到市直机关工作,撰写文稿、改稿审稿、编辑刊物,终日与文字打交道,每天都“马不停蹄”。去年6月,组织把我调到现在的岗位。努力做好全市领导干部理论学习教育工作的同时,我常常登台面对数百上千的党员干部作形势报告,也常常深入机关单位、厂矿企事业学校、乡镇村社区给基层干部群众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和形势政策等。
回首来时路,泥棚小屋是我走上人生工作的起点,是它给予我人生梦想和奋进的动力。数十年弹指一挥间,我从初涉世事的青年小伙变成双鬓染霜的知天命之人,从置身三尺讲台的人民教师到致力于宣传宣讲的理论工作者,从一个忠实读者成长为努力以文化人的作家,一路走来见证改革开放农村从贫穷走向富裕,从愚昧落后走向幸福小康的华丽转身,见证了多少惊天动地的家国故事。
新闻推荐
12月15日晚,大型壮族神话实景剧《花山》在世界文化遗产区——壮美的花山山水间启幕,试演35天后将正式拉开帷幕。该剧讲述壮...
广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