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青”的广西故事
本报记者李新雄实习生杨璇颖
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广西在科技部“发展中国家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的基础上,率先实施“百名东盟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入桂工作计划”(简称“杰青”计划),在未来3年引进100名“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广西从事短期科研工作。今年以来,自治区科技厅根据科研岗位需要,遴选了25名外籍青年科学家来桂工作。记者采访了其中3位“杰青”,分享他们的广西故事。
A他要把广西先进的生态养殖技术带回老挝
“广西的生态养殖技术很厉害,我来广西学习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把先进的生态养殖技术带回老挝去,建立生态养殖示范基地,让老挝养殖户既能多赚钱还能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老挝科技部生态与生物技术研究所动物科学中心主任温纳相博士说,把广西先进的科技成果转化到老挝去是他的使命。
作为“杰青”计划的一员,他已经在广西畜牧研究所当了3个多月的“学生”。
现代人很注意饮食健康,舌尖上的安全备受关注。大家都想吃到既营养又安全的生态绿色家禽家畜。但老挝传统的家禽饲养方法比较落后,为了避免家禽家畜发瘟,家禽家畜从小到出栏要打各种疫苗,有些还打抗生素,人食用这些有抗生素的肉类会对身体不好,再加上家禽家畜排泄物的不当处理,导致环境污染。
温纳相告诉记者,广西不少绿色生态养殖大户的家禽可以少打疫苗也不发瘟。更神奇的是,专家通过在家禽饲料里添加益生菌,可以调节家禽家畜的肠胃,使它们排出的粪便没有臭味。此外,专家在家禽粪便里添加有益的细菌,粪便经过有益细菌的分解变成上好的肥料。示范养殖大户的养殖场垫料都很讲究,羊圈猪圈牛圈里的垫料是经过特殊技术处理的,它可以让动物的排泄物得到很好分解没有异味。说起这些先进的生态养殖技术,温纳相两眼放光,巴不得马上学懂弄通回国大显身手。
温纳相自从5月1日到广西畜牧研究所后就开始忙碌,忙着制定科研计划做实验,忙着进家入户调研,了解哪些技术最受欢迎,哪些家禽品种好养能多赚钱……
温纳相现在正为一个大项目累并快乐着。中国科技部、老挝科技部、自治区科技厅三方正联合筹备在老挝建立生态养殖示范基地。他希望基地能尽快建成,这样他就可以把广西最先进的科技成果转化到老挝,让老挝农民得实惠。
“‘杰青\’计划对东盟国家青年科技工作者来说是一大福音,它让青年科学家有了更多走出去的机会,有利于增进双方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温纳相表示他会不遗余力地宣讲“杰青”计划让更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享受到这一政策红利。
B她变废为宝,让农产品残渣变酸奶
从甘蔗叶和肉桂残渣中提取所需元素做成酸奶,没搞错吧?
没搞错,这个变废为宝的科研项目正是“杰青”计划人员——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学院高级讲师陈佩玲博士在广西中医药大学开展的研究课题。
“我的专业是食品营养科学,广西中医药大学开展的农业废弃物生物化利用项目吸引了我,为了能专注地做科研,我去年申请报名‘杰青\’计划。经过筛选匹配,我如愿以偿来到了广西。”陈佩玲开心地开启了为期半年的科研旅途。
她很珍惜这一难得的开阔科研视野的机会,争分夺秒地开展研究。来邕仅4个月,她所进行的《提取甘蔗叶多糖》《提取肉桂残渣的生物转化以生产有功能活性的酸奶》这两项课题都进展迅速。如何将生物转化的方法应用在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上?陈佩玲打起了肉桂的桂叶、桂枝和桂皮残渣的主意。她先用酶将肉桂的残渣转化为水解液,再将水解液进行发酵制成酸奶,实现了从农作物废弃料到食品的奇妙转变。日前,在对酸奶的检测中,陈佩玲有了最新发现:酸奶的活性等数据在三种残渣配比不同的情况下会产生很大改变,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她将要揭示这一谜团。
第一次做同声翻译、第一次做专著校对、第一次主持学术会议……陈佩玲在广西的科研活动丰富多彩。值得一提的是,她充分利用精通中、英、马来三国语言的优势,协助广西中医药大学的教授完成了中英双语书籍《中国东盟传统药物志》的校对工作。该书由广西中医药大学与东盟8个国家的专家合作撰写,在刚刚闭幕的东博会上首次发行,获得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
无论是学术交流给予她科研思路的扩展、中文能力的提高,还是第一次进红树林采摘中草药的经历,都让她收获颇丰。陈佩玲希望回国后能充分利用广西的科研经验,不断促进中马学校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C他叫水葫芦与膨胀土“另类”碰撞
“让环保专家发愁的‘水上杀手\’——水葫芦促成了我和广西大学的‘不解之缘\’。”30岁的印度理工学院助理教授、土木工程专家AnkitGarg称变废为宝的科研项目让他成为了“杰青”的一员。
来华前,经多方了解,AnkitGarg对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梅国雄教授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很感兴趣,便主动联系梅教授。经梅教授推荐,Ankit申请了“东盟杰青计划”。申请过程中,广西方面贴心高效的审批服务和效率令他印象深刻。他坦言,“杰青计划”所提供的优于印度的研究条件让他感到惊喜。
“这条新闻给了我研究灵感。”Ankit拿出手机跟记者分享他一年前无意中浏览到的新闻报道。这是一篇关于水葫芦堵塞河道的文章,让Ankit受到触动。水葫芦在广西和印度分布广泛,它对水体的污染一直困扰着环保专家。而在广西大量分布的膨胀土亲水性极强,吸水后迅速膨胀,失水后体积显著收缩,若在施工过程中膨胀土得不到适当处理,极易引发建筑物开裂等严重后果。水葫芦与膨胀土这两个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在Ankit眼中却是研究的创新点。“土壤、水葫芦相互作用的加固研究”主题新鲜出炉。Ankit结合广西现状,另辟蹊径,提出了将水葫芦的茎干燥处理后提取其纤维加入泥土中,从而达到加固土体、加固边坡的想法。
来到广西大学4个多月来,Ankit的项目已经进行到了实验阶段。他不断通过人工降雨等方式对边坡进行实验,试图找出膨胀土中应添加水葫芦纤维的最佳配比、边坡建造的最佳切面结构,这是项目的难点所在。这一创新方法,不但能减少以往使用水泥和铆钉直接对边坡进行人为干预和固定的措施所带来的环境破坏,增强膨胀土的抗拉性能,从而避免土体开裂,还可以减少水质污染,可谓一举两得。
Ankit谈到,在广西无论是在项目进展方面,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收获与体验都远超他的期望值。他称赞,广西大学的研究团队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与老师和留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思想碰撞让他脑洞大开。
“‘杰青\’计划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促进中国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在科技人文上交流和合作。如果项目进展顺利,我非常愿意申请新一年的‘杰青\’计划,留在广西大学继续做深入研究。”Ankit笑着说。
新闻推荐
自治区政协首次召开月度协商座谈会,深度剖析“广西货不走广西港”问题—— 企业代表带着账本来开会
本报记者龚文颖带着纸笔开会很正常,带着账本不多见。日前,在自治区政协首次召开的月度协商座谈会上,政协委员、有关部门负责...
广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