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款舆情”岂能用金钱制造?
“昨天凌晨,13名男女生感染sk5病毒死亡,最大的32岁,最小的5岁,参与抢救的医生已被隔离,中央一台电视新闻已播岀,暂时别吃西瓜,目前广西贵港已有13167人被感染。”微信群、微信朋友圈一直流传着类似这样一条消息,只是城市地点不同。半月谈记者在深圳等地调研发现,越来越多的网络谣言开始从单纯的“以讹传讹”朝着有组织、有预谋、有经济利益诉求的方向转变,这是网络谣言呈现出的新动向。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研究显示,近30年来,人类生产的信息已超出过去5000年信息生产的总和。但同时,这也是一个谣言纷飞的年代,楼市的“内幕消息”,英雄伟人的“隐秘旧史”,品牌企业的“商海奇谈”,娱乐圈剧情狗血的“明星艳闻”等等网络文章,阅读量动辄10万+,却让人难辨真假。
近几年,常刷朋友圈的人会经常遇到“纸馅肉包子”、“棉花肉松”、“塑料紫菜”等食品谣言,“某地发生偷抢孩子案件”、“某地发生盗肾案”等引起社会恐慌的谣言,单纯的“以讹传讹”是网络谣言的“低级版本”,让谣言形成“病毒式传播”,不断撞击着社会的神经。如今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网络谣言版本不断升级,已经开始进行有组织、有预谋的变现策划。更高版本的谣言,利用的依然是网民的猎奇心理,精心炮制各种骗局,扯明星、蹭热点,披上科学的外衣,戴上伪善的面具,让网民们沉迷在奇闻的消费快感中。更令人忧虑的是,在资本力量的推波助澜下,专业舆情制造团队罔顾道德底线,利用自身掌握的网络资源打击同行、洗白品牌、毁人清誉等等,助长了网络暴力的嚣张气焰。
微博曾经流传一则笑话,“聋子听到哑巴说瞎子看到鬼了”——聋子怎么可能听见?哑巴怎么可能说话?瞎子怎么可能看得见?而且就连看到的也是现实中并不存在的鬼。显然,这是一个不可能发生的传播生态链,但是“聋子听到哑巴说瞎子看到鬼了”的奇谈怪论却屡屡在网络世界里频频上演。
在当今浮躁的社会里,许多人不爱思考,盲目跟风,面对朋友圈形形色色耸人听闻的消息,不加判断就轻易转发,一些人成了“聋子”,成了“哑巴”,成了“瞎子”,失去客观的认知能力,网络谣言因此不断演绎,越闹越大,这也是“爆款舆情”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的原因之一。网络谣言具有很高的流量,而高流量意味着变现的可能。对于一些不良自媒体而言,敲敲打打键盘既能发泄不满,又能随手赚钱,何乐而不为?于是“给钱就刷屏”成为制造“爆款舆情”最简单的动机,也让网络谣言逐渐形成规模化的灰色产业链。
在信息爆炸的年代,新闻太多,真相不够用。我们获取事件的信息,是为了得到真相,而不是要远离真相。来势汹汹的网络乱象最终戕害的是无辜的网民。净化网络生态环境,还舆论以清朗,早已成为社会共识。网络空间终究不是法外之地,终结谣言纷飞乱象,斩断制造“爆款舆情”的灰色产业链,需要刚性的司法强制力作保障,更需要广大网民和自媒体激浊扬清,谨慎传递信息,理性表达观点。
新闻推荐
于明凤(中)正在向大家讲解如何使用改良后的小型织机本报记者陈蕾摄本报讯(记者陈蕾)5月4日晚,由广西博物馆与商务印书馆涵芬楼(南宁)书店联合推出的首期青年文化沙龙正式开讲,来自博物馆的“80后”国宝守...
广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