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打着“艺术创新”的幌子唱了歪调
这一周,从北疆到南国,天气很冷,一出门就像钻进冰箱,让人恨不得裹得严严实实,但总有自带流量吸力的“10万+”撩拨你的心,吸引你伸出手忍着寒冷也要戳戳屏幕。
饭店厨师工作时拿着炒菜铲子追逐打闹做直播,塔吊司机用脚操作、用手拿手机直播,“大哥带着小弟替人出头”暴力视频涌现……随着玩直播、拍摄短视频的火热,加入其中的人越来越多,原本无可厚非,但有些人为了追逐流量,罔顾安全、破坏社会公序良俗,甚至违反法律法规,这可就突破底线了。
还有一段某团体借用《黄河大合唱》“表演”的视频近日在网络热传。视频中,这首抗战歌曲被表演者以夸张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全程“恶搞”,引得台下哄笑不断。这几年,以另类形式表演此曲,已成为不少公司年会或晚会的热门节目,甚至还曾被搬上电视荧幕。
据了解,广西一家喜剧坊至今仍在舞台上表演这样的《黄河大合唱》。其创办人认为,传统的表演方式吸引不了年轻受众,这样做不是恶搞,也不是诋毁经典,而是艺术创新。
流量有了,“搞笑”有了,但这样合适吗?这样的恶搞真的算艺术创新吗?《黄河大合唱》创作于1939年3月,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是抗日军民广为传播的一首歌曲。遭到恶搞的部分是第七乐章的《保卫黄河》。两位创作者的后人对类似恶搞表示愤怒、难以接受,认为对一部凝聚着“血与泪”的严肃音乐作品“恶搞”是“忘本”。
或许,部分恶搞者会说只是借用曲调、没有恶意;或许,他们对那段历史不了解。但是,《黄河大合唱》作为诞生在那个特殊年代的旋律,在和平年代依然回响有声,它是救亡之声,更是民族之声,令人心潮澎湃,它理应受到敬畏,容不得如此亵渎。至于所谓的“艺术创新”,幌子打错了,调子也唱歪了。 (邵猛)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罗琦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促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第一资源”。去年,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创新思路,科学谋划,突出重点...
广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