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真能改变命运 ——《随家落户那些年》读后感
读书真的能改变命运,这是我最近读了廖锦忠先生新著《随家落户那些年》后,得到的深刻体会了。作者廖锦忠先生如今是奔六的人,在这个年纪里,他满怀深情地回忆自己青少年时的辛酸经历,令人觉得那是历史留下的一块伤疤,我们不应该忘记,并以史为鉴吸取教训。在那苦涩的岁月里,廖先生随父母下放到农村落户,历尽艰辛,受到歧视,心灵蒙受极大的创伤。他只读到初中就失去了继续读书的机会,这对于一个渴望读书的人来说,是多么地悲哀。
然而廖锦忠坚信读书没有错,他不能上高中就坚持进行自学,初中毕业后按照自己的爱好,自学写作、语法,还大量阅读小说,积累知识。他还坚持写日记,把每天发生的事情、自己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对于当时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他来说有点吃力,然而他仍乐此不疲。廖锦忠读书始终坚持不懈,他随父母下放到农村,边参加生产劳动边读书。后来他参加水利建设专业队,在日夜奋战在工地的情况下,他还是手不离卷,一有空就读书。
周围的人认为他是个“书虫”,这么爱读书,应该去当教师,而不应该在工地上劳动。当教师“跳离农门”,廖锦忠何尝不想?但是这个“美差”有他这个下放户子女的份吗?那时候注重成份,廖锦忠随父母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就是被当作“另类”看待的。他连入团也申请了三次才解决,更不用说入党了。令廖锦忠觉得痛苦的是升学就业问题,那时候他曾有升学、参加招工的机会,可因是下放户子女,在政审方面没有过关,一次次错过机会,他十分迷茫,不知“下放”的岁月何时才到头。可贵的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廖锦忠仍然坚持读书,如饥如渴自学知识。
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廖锦忠看到了希望。然而又是一阵波折,由于他只读过初中,不是“高中毕业”而不符合高考条件。幸亏有朋友提醒他应当属于“相当于高中文化”那一类,所以他鼓起勇气报名参加高考,幸运地得到了批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国家制定政策的灵活性、正确性。那时候我们国家正处在拨乱反正时期,急需培养大量人才。如果只规定“高中毕业生”才能参加高考,那必定葬送许多像廖锦忠这样具有“相当于高中文化”水平者的前途。那时廖锦忠虽然很自信,却由于上述“下放户”的阴影,参加高考后自卑得连去看榜的勇气都没有。那天,还是他的朋友帮他看了榜,发现他真的“榜上无名”,令人愕然!后来才得知,原来他的姓名写错了,虚惊一场。
当时不像现在这样有电脑办公而“无纸化”,一切都是“手工”。在书写公榜时,“廖锦忠”三个字中的“锦”字写成“端”字。真是好事多磨,幸亏有关部门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及时纠正错误,才使得廖锦忠如愿上了大学。
廖锦忠多年勤奋读书的努力没有白费,他考上了一所大专学校。但试想,如果当初廖锦忠没能上高中以后,自暴自弃,在逆境中不发奋自学,能参加高考并脱颖而出吗?这是不可能的。
廖锦忠报名参加高考时,就连一些熟人包括邻居都冷眼看待,认为他不可能考上大学,“只是陪别人考而已”。结果出人意料,廖锦忠被录取了,这令当初小看他的人不得不佩服,也证明了“读书改变命运”的真理。
值得庆幸的是,廖锦忠大学毕业后真正站在讲台上当了教师。后来才改行到了税务部门,先任办公室主任,后又升任纪检组长、副局长。在繁忙的公务中他没有放下手中那支笔,经常在报刊上发表诗文,他的文笔确实不错。正如广西民间文学作家韦学虎在为该书作序时说的那样:“廖锦忠先生是德保有名气的文化名人……作者长期以来,始终也没有放弃诗文创作……”
是的,廖锦忠勤奋学习,坚持写作,从他的成长经历中,我们坚信任何时候读书没有错,没有白费功夫。
新闻推荐
问:我弟弟得了疝气并肠梗阻,请问可以做微创手术吗?答:疝气并肠梗阻是常见急症。现在利用腹腔镜手术可以提供又快又好的治疗方案。我院普外科开展急诊手术抢救嵌顿疝引起的急性肠梗阻患者,利用腹腔镜微...
广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