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广西> 广西新闻> 正文

广西诗歌:从花山再出发

广西日报 2017-12-07 07:29 大字

今日视点

本报记者 张天韵 本报通讯员 曾 昶 文/图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提出了新的要求。诗歌作为文艺桂冠、“文学中的文学”,肩负着讴歌新时代的重任。近日,由广西作家协会和崇左市委宣传部等共同主办的2017首届广西花山诗会在崇左市举行,来自区内外近70名诗人、学者参会。

在两天的诗会中,与会嘉宾与广西诗人花山论诗,就“民族与地域:广西当代诗歌的视野和品质”“流派与生态:新媒体时代的广西当代诗歌写作”“跨界与融合:30年来广西诗歌创作的得与失”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1 活跃着的诗歌群体

广西诗歌创作很早就在全国小有名气,经过几十年发展,形成了老中青三代创作队伍。以韦其麟为代表的老一辈诗人,上世纪50年代就以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诗歌作品蜚声诗坛,韦其麟的《百鸟衣》,至今仍然是颇具生命力的经典之作。上世纪80年代,以杨克为代表的一代青年诗人,从花山出发,强劲走上中国诗坛。进入21世纪以来,一批具有实力的青年诗人初露锋芒,盘妙彬、刘频、非亚、拓夫、许雪萍、庞白、田湘、陆辉艳、刘春、黄芳等相继走向全国诗坛。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广西的民间诗歌社团十分活跃,如南宁的“自行车”、桂林的“扬子鳄”、玉林的“漆”、柳州来宾的“麻雀”,以及这两年的“三个A”诗歌榜、桂林诗会、“诗意岭南”活动都在国内产生了一定影响。

《广西文学》《红豆》《南方文学》杂志长期开设诗歌栏目,发表广西诗人作品,推荐广西诗歌新人。《广西文学》的诗歌双年展活动坚持了10年,每两年一次,以整期刊物的形式集中展示广西优秀诗歌作品,召开研讨会,为广西诗歌创作繁荣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广西诗歌虽然空前活跃,但也存在着同质化写作、偏执化写作、口水话写作等问题,诗歌品质有待提升。”《广西文学》副主编冯艳冰说。广西诗歌民刊《自行车》创办者、诗人非亚认为,广西诗歌发展30年,诗歌社团不少,但是诗歌水平仍然薄弱,诗歌评论缺失,诗人对写作的自我要求有所欠缺,广西的诗歌活动大多限于民间自发,规模和范围都较小,影响也有限。诗人们迫切希望有一个更高、更大的平台交流研讨,促进广西诗歌在质量和影响上实现突破和跨越,首届广西花山诗会应运而生。

2 花山——诗人心目中的地标

20年前,杨克、林白、梅帅元等人从花山起步;今天,花山——作为国内第一个岩画类的世界文化遗产,新一辈广西诗人在这里重拾初心,再次出发。

“神秘美丽的花山是骆越先祖留给我们的珍贵宝藏。”广西文联副主席石才夫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金山银山在广西到处都是,比如眼前的花山和左江。作为花山的子孙,花山情怀如同血液流淌在我们的身体里。美丽多姿的山水风情,波澜壮阔的人民创造,震古烁今的伟大变革需要诗歌发声,这就是我们举办花山诗会的初衷。

“地域是每个人生命中都抹不去的印记。探究诗歌本质,需要我们回到生命的源头。”《诗刊》编辑聂权认为,在地域性写作中应当注意两个问题:要探寻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源头根本,才能走得深走得远;地域性民族性写作要结合人性与神性,这是优秀的诗歌写作中最不可或缺的。但又不能被过分强调,应该回归诗歌生发过程中自然而然的状态,才是最好的。

《诗选刊》社长简明认为,崇左文脉古远清正,源远流长,花山岩画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传,诗意独具。在城市文化中植入诗歌品质,将为崇左文化与旅游业提供实实在在的推动力和含金量。

“一代代文学桂军从花山出发,创作了一大批以花山为主题的文艺作品,花山是文艺创作的宝山,是一座掘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富矿。”崇左市委书记刘有明热切希望诗人们把握新时代文艺发展的新机遇,把笔触对准花山,对准崇左,创作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作品,为传承和弘扬花山文化发挥积极作用。

神秘花山,再次响起了广西诗歌出发的集结号!

3 广西诗歌应“野气横生”

在诗歌讨论阶段,诗人、评论家们观点激烈,“火花”不断。

自由撰稿人石才来着重强调了诗歌的现代性和有效性写作,他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等等作品之所以深受喜爱,是因为“创造了新的审美形式和文化体裁”。

非亚则认为石才来的口语诗对广西诗歌是一个贡献,但如果认为只有口语诗才是唯一标准的话,则是危险的。他认为,广西诗歌有着肥沃的土壤,诗歌写作就应“野气横生”,方能写出好诗。

“进入新时代,诗人要有新时代的创作自觉,要自觉做到优良传统不能丢、时代精神要体现、社会责任要担当。”被誉为“阳光歌者”的壮族诗人黄鹏强调了新时代诗人应有的担当。来宾诗人罗勋很认同这样的看法,他说,这次诗会是一个新的起点,广西诗歌从这里出发,诗人们要多写优秀诗歌,评论家也要负起责任,广西诗歌才能真正“高大上”。

简明希望广西诗人要有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在创作中不断超越自我、超越对手,迎来诗歌复苏的春天。《星星》诗刊四部主任李斌从对广西编辑、诗人、评论家的印象来谈诗歌写作,认为写诗靠的是坚持,不能凭一时热情。《延河》下半月刊主编马慧聪以国家几十年来从经济建设到文化建设的发展转变为切入点,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谈文化自信及诗歌创作。

“广西诗人太需要一个好的发展平台。”广西作家协会副主席田湘告诉记者,他们打算将花山诗会办成一年一度的诗歌活动,并邀请更多名诗人、名评论家参与,通过设立花山诗歌奖,定期举办诗歌作者研讨会、推荐会,集结出版花山诗丛作品等多种方式,让八桂大地铜鼓敲响诗韵,让广西诗歌蓬勃生长。

新闻推荐

出境游市场寒假春节档悄然启动 特色小众旅游产品逐渐增多,注重为游客打造中国年味

南国早报记者闫芬丽近年来,带上家人看世界、出境过春节成为了国人的旅行新风尚。记者了解到,尽管才12月初,但南宁市各大旅行社2018年寒假春节出境游线路已经正式出炉。和往年不同,2018年寒假春节出境...

广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