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广西> 广西新闻> 正文

信息公示要注意保护隐私

广安日报 2017-11-24 08:02 大字

□丁恒情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11月21日向全体学生资助工作者发出预警,要求保护学生个人信息和隐私,让资助工作“更合规、更有爱、更有温度”。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在预警中指出,个别省份和高校在公示受助学生信息时,含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等个人信息,“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为防止资助过程中泄露学生个人信息和隐私,严禁公示“个人敏感信息”(11月22日《北京晨报》)。

学校向公众公示受助学生信息,接受公众监督,本也无可厚非。但问题是,个别高校在公示受助学生信息时,含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家庭住址等个人敏感信息,这无疑是不妥的。

报道中,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在预警中义正辞严地指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信息公开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但信息公开同样要以尊重隐私为前提。如果将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电话号码等个人敏感信息毫无保留地完全公开,显然就与个人隐私保护不符,最终成了过度公开。

事实上,很多时候,只要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比如将身份证号码部分数字隐去,如此在降低隐私泄露风险的同时,并不影响公开信息的有效性。

从全国范围来看,个人信息直接在信息公示名单上“裸奔”的事例比比皆是。比如,此前媒体报道,用来奖励特别优秀学生的国家奖学金,在江苏、广西、陕西一些高校进行名单公示时出现了隐私信息泄露现象;河海大学、广西民族大学、西安音乐学院等高校,近几年在进行国家奖学金候选人或获得者名单公示时,均披露了学生完整的公民身份证号码。正是因为这种集体的无意识,以至于信息公示沦为公开的窥私,如果放任自流,潜在危害不言而喻。

此次,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出预警,要求在奖助学金等评定环节,不能将学生身份证件号码、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出生日期等个人敏感信息进行公示,可谓正当其时。信息公开应以尊重和保护隐私为前提,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信息公开都不能成为侵犯公民隐私的黑手。曝光隐私的公示早就该寿终正寝了。

新闻推荐

用好“本钱”才能“生钱”

洛缘物以“稀”为贵,近年来,稀土的战略价值随着新材料的广泛应用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中国拥有丰富的稀土资源,曾经的“稀土卖出了白菜价”让人痛心。究其原因,根子在于我国稀土产业整体处...

广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