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广西> 广西新闻> 正文

在广西海岸上行走(下)

北海日报 2015-09-19 11:05 大字

大体而言,中国人是一个农耕民族,人们最关注的是土地、农事,连死去的人,也认为“入土为安”。历代历朝的统治者最操心的是长城,是塞外,是蜂拥的骑兵,只有秦始皇到东海边站了那么一会,为的是想看看神话传说中的蓬莱仙山。明成祖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浩浩荡荡的“郑和下西洋”,只是彰显天威的海上作秀,既无补于国力也无益于民生。打开汗牛充栋的典籍,也极少有关于大海、海事、海岸的表述,一直到了鸦片战争结束,中国人才从血与火的教训中初步有了海洋意识。在广西,得风气之先的北海人,他们建港口,设海关,办船队,筑马路,短短几年间,就把一个小渔村变成了声名鹊起的大商埠。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北海拥有了电报站;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北海开力“大清邮政”;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这里出现了电灯;宣统二年(1910年)这里更是有了汽车;到了民国7年(1918年)还建了机场,开通了定期航班……正是这原来名不见经传的地方,一旦打开海门,就以先进的生产力引领着广西的新时尚。

北海的一朝发达,使人们把目光再次转向海洋,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潮进潮退,由于政策及其他一些原因,北海的格局总是浮沉不定,到了上世纪60年代,北海降格成了一个公社,曾经繁极一时的港口及对外贸易变得凋敝而微不足道。直到上世纪80年代大开放成了国策之后,北海才展开了鲲鹏的翅膀。接着,防城港开放,钦州开放,南宁开放,人们终于认识到:海洋是走向强大,走向富裕,走向文明的虹桥。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口,三分之二的大城市都集聚在海洋边;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对外贸易绝大部分是依靠海运来完成;许多国家的工业,特别是加工业和重化工业都带有明显的临港特点,港口兴城、港口兴国早已被世界经济发展史证明是成功的道路。广西的海岸线占全国大陆海岸线十分之一,有着得天独厚的海洋优势,大力发展沿海经济将是推进广西现代化进程的必然抉择。

我曾经在北部湾沿岸的一个火山岛上流连忘返,这里有着绝佳的风景和美妙的神话传说,一个聪明的南宁人巧妙地把海浪、沙滩、洞穴、红珊瑚、木化石和鲜活的海货编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张充满活力和人气的旅游之网。每逢周末,食客如织,看客如云,把岛里岛外原来冷清的渔村也带得一派火红。站在岛上的高处,往东,你可以看到钦州港码头前沿的巨舶和气势恢宏的工业园区,当年孙中山先生苦心营谋的“南方大港”,正在成为广西最重要的石化工业基地。往西,你可以看到企沙半岛上连绵百里的海岸防护林带,浓厚的绿荫下是无数张渔网和晃荡的吊床,再向远一点的张望,就是繁忙的渔港,是情意绵绵雪白的沙滩。但古老传统的渔耕生活在悄悄地改变,广西未来较主要的工业区将要在这里横空出世,人们的话题越来越密集的是如何面对工业化的社会及迅速改变的环境。也许,工业化所催生的各种效应会使眼前的小岛人满为患,好在已有人未雨绸缪,计划把广西沿海那些缺少人烟的小岛,一个个打造成文化品位较高的海上花园。

从洗米河口到北仑河口再到红树林保护区,广西海岸线尽管长达一千五百多公里,但直线距离只是其间的八分之一。当我回到防城港闲坐阳台的时候,月亮还没有从海平面升起。室内一灯如豆,我习惯于在安静与神秘中放飞着幻想和自由自在的快意。五年之前,大海就在楼下,夜半的潮声常伴着我梦中的酣睡,如今,我只能从彻夜机械的轰鸣中去想象海波的幽韵,快速推进的码头建设及城市的不断扩张,使我们既是欣喜又有几分无奈地重新安排生活。20万吨级的大泊位,30万吨级的远洋轮,一座接一座年产值数十亿元的大工厂,都在这里续写着新的故事、新的传奇。我一直以为,山海的替换,或者沧海桑田是大自然亿万年才能酝酿、变动而成的巨作,其实,海岸及海洋的变迁和成长,有时仅仅是人类变更了自己的一种理念。

新闻推荐

开展夜查行动

...

广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