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广西> 广西新闻> 正文

探秘诗人们的心灵世界

北海日报 2015-08-09 11:29 大字

从整个社会大环境看,近年来广西乃至全国的诗坛都是相当寂寞的。在浮躁喧闹的社会大环境中,诗歌的声音和分量实在是太虚弱、太无足轻重了,读诗的人也似乎越来越少。诗歌犹如空谷幽兰,虽然芬芳馥郁,却无人品赏和问津,诗歌创作几乎成了同道中人孤芳自赏、自娱自乐的一种爱好或情调。即便是文学圈里的批评家,对当代诗人及其创作也似乎是有意无意地疏远或忽略了;能够主动走近他们、近距离探访他们的创作与生活、与他们面对面进行交流与对话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正是在这样一种显得苍凉荒芜的背景下,我很高兴地看到了钟世华的《穿越诗的喀斯特——当代广西本土诗人访谈录》的问世,这也是广西第一本诗人访谈录。

访谈是开展文学评论、文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表面上看,采用实录性访谈的方式无需太深入的研究和太多的技巧,只要访谈时做好录音,访谈后对录音进行认真整理就行了;若是采用短信、微信、邮件等书面方式,整理时就更加省事了。但实际上远非如此简单。从某种程度上说,对一位诗人进行全面而有深度的访谈,绝不比撰写一篇研究论文难度小,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或许还要多。首先,作为采访者,要对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所处的社会背景、生活经历、创作成就、作品影响等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这是访谈的基本要求。其次,要精心策划和确定访谈主题,访谈过程中还要掌控好谈话内容和现场气氛,防止跑题和尴尬。第三,要具备扎实的文学素养和文艺理论知识,否则访谈就很难进行下去,更遑论有深度的对话和分析了。第四,还要具备与人打交道的能力。钟世华曾是一所高校的学报编辑,又是一位富有才华的“80后”诗人。学报编辑的理性与严谨,年轻诗人的才华与热情,使钟世华具有作为采访者的基本条件,也具有对诗人们进行访谈的独特优势。

选择和确定访谈的诗人,是开展访谈必须做好的关键性工作。在人数众多成绩斐然的广西本土诗人中,钟世华选择了25位诗人进行访谈。这些诗人以出生的年代排列,计有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冯艺,六十年代出生的刘频、盘妙彬、石才夫、非亚、庞白等,七十年代出生的荣斌、林虹、刘春、许雪萍等,八十年代出生的陆辉艳、费城、微克等。这些诗人出生年代不同,出道时间也不同,但基本上都是钟世华比较熟悉的,有的还是钟世华交往多年的朋友,因此访谈时就有了许多便利,也是钟世华扬长避短的聪明策略。从地域分布上看,这些诗人的出生地或现居地几乎遍及广西十四个地级市,而且前面提到的诸多重要诗群几乎都有诗人入选,因此在分布范围上又具有了相当的广泛性。虽然新时期以来的很多重要诗人没有列为访谈对象,虽然25位诗人仅仅是广西当代诗人的一小部分,但从这些有代表性的诗人身上,我们还是可以粗略地窥见广西新时期诗歌发展的基本轨迹和大致风貌。

《穿越诗的喀斯特——当代广西本土诗人访谈录》是一部诗人的口述历史,一部个体诗人的诗歌档案,因此,资料的原初性与丰富性,是其最具价值和特色的所在。每位受访的诗人,几乎都比较全面、坦诚地谈到了自己的生活经历、成长历程、创作道路和创作甘苦等,这些直接出自诗人之口的原汁原味的历史性资料,其价值是十分珍贵的。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容和细节,更让我们看到了诗人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鲜明的个性色彩。或许,访谈的内容不一定百分之百都是客观真实的,基于人性使然或各种原因,有某些“扬美隐丑”之处也在所难免,诗人们呈现出来的面貌也并非个个都很清晰,但诗人们口述的内容对于认识、了解和研究相关诗人无疑提供了一个重要而直接的窗口。

在诗歌已被边缘化的当下,《穿越诗的喀斯特——当代广西本土诗人访谈录》引领我们走近了一个看上去有点模糊不清的诗人群体,领略到了被世俗景象遮蔽的诗人们多姿多彩的精神世界,感受到了诗歌艺术亘古不衰的光芒与魅力。我们坚信,诗歌和诗人可以受到冷落,可以被边缘化,但诗歌的灵魂是不会灭亡的,诗歌的生命力是不会枯萎的,诗人们是不会被永远遗忘的,人们对顾城、海子、汪国真等当代已故诗人的怀念就是有力的例证;那一拨又一拨不同时代、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们像朝圣者一般,不断地跋涉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就是有力的例证!

钟世华在诗歌评论和研究上选择了一条适宜于自己的路子,并在这条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新闻推荐

关于金税三期系统上线运行及新旧税收管理系统切换有关事项的公告

...

广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