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广西> 广西新闻> 正文

修致富路 暖百姓心——— 记雁山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大埠乡付中村党支部

桂林日报 2015-07-21 06:28 大字

▲付中村支部党员带领群众修建致富路。(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刘倩

雁山区大埠乡付中村是一个自然条件较差的山区村。2002年该村被列入自治区扶贫规划村。付中村穷,穷在没有一条好路。由于自然条件限制,付中村从解放以来就没有修通过水泥路,通往外界的路崎岖难行,村民形容出村的道路是“一个萝卜摔在地上,能变成八瓣萝卜”。

要致富,先修路,攻克这一困扰村民已久的“老大难”问题,成为付中村党支部关注民生、改善基础设施的头等大事。

在村支部及党员的号召和带头下,村民的思想经历了从观望到行动的转变。短短几天时间,村里成立了扶竹公路建设筹备委员会,党员群众纷纷踊跃捐款。全村党员共捐款1.2万元。村里的残疾人低保户潘田保默默地来到现场捐出半年低保费,在他的带动下,兄弟4人捐款3860元。村民潘忠林的10岁孩子也到捐款现场捐出压岁钱500元。开工当天,扶竹三村集资和捐款已经超过20万元,自愿出劳力800多个。

雁山区、乡、村三级探索出了以政府补贴、村民集资、村“两委”自主组织建设的修路模式,为解决修路资金问题提供了保障。在党员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长3.6公里、宽4.5米、厚0.18米、绕过9道大弯的盘山水泥路——— 扶竹公路修建完工,解决了建村以来扶竹村700多村民的出行难问题。2015年,村党支部继续发动村民,积极自筹资金5.5万元,争取上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补助26万元,修建一条500米长的木元甫自然村进村道路和一条800米长的下长流到卢风岭进村道路,实现全村7个自然村进村道路通水泥路。

村里通了水泥路,村民们脱贫致富的热情高涨。村党支部顺应村民的需求,本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在稳定传统农业的基础上,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特色农业的发展,积极探索创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途径、新模式。以新型农民培训为载体,整合党员远程教育等各类培训资源,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培训。由创业带富党小组牵头,邀请区林业局专家为群众授课,建立150亩金槐种植基地,为群众致富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村支部党员凭着一股闯劲,整合土地资源,提高闲置土地的利用率,积极发动群众流转土地300多亩。目前已发展砂糖桔和沃柑种植面积220亩,瘦肉型猪养殖户10户,生猪出栏1150头,养牛400多头。

除此之外,村党支部还大力改善民生,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13万元,实施街底村人饮工程,解决该自然村常年饮水难问题;争取上级项目资金65万元,加强水利维修,重新修建扶竹村长1000米的水渠;积极争取将下长流到卢风岭长1800米的排洪渠列入2015年区小农水项目,解决数年来的洪水内涝问题。一项项民生工程建设,得到群众的认可与支持;一件件实事的完成,如一缕缕灿烂的阳光,温暖着村里家家户户。

在帮助村民改善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村党支部还大力倡导文明新风,提升村民精神文明。近年来,村党支部完善了村规民约,利用文明提升党小组的工作优势,倡导积极向上的村风民风。在“美丽大埠·清洁乡村”活动中,每户村民自觉实行“门前三包”;每村都建设有垃圾池,并落实了保洁员制度。该村党员干部每周都自觉开展清洁行动,共开展大扫除40多次,清扫垃圾10余吨,使全村面貌有了焕然一新的变化;积极开展“美丽广西·生态乡村”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开展村屯绿化工程,在扶竹公路两侧实施了生态绿化,种植桂花、银杏、枇杷等树木265株,建立党员绿化基地责任区,由党员负责管理维护。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付中村党支部一心一意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凝聚了党员群众的力量,开辟了建设“美丽付中”的新天地。付中村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正逐步甩掉贫困村的帽子,迈开大步奔小康。

新闻推荐

共建互联互通之港共享网络发展成果——— 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鲁炜在中国—东盟信息港论坛上

中国与东盟国家山水相依、血脉相亲、文化相融,自古就是好邻居、好伙伴。跨越千年的海上丝绸之路,见证了“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盛景,推动了东西方的大交流大融合,也把中...

广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