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广西> 广西新闻> 正文

湮没在城市中的大律村——— 一个传统村落的变迁

桂林日报 2015-01-14 08:46 大字

被林立高楼包围了的大律村

?大律老村古井上的绳痕,记录了古井的历史,也记录了村落曾经的繁盛。

▲大律老村里,泥巴房子和楼房参差交错。

城市的不断发展,使处于城市周边的许多村庄不断被蚕食,他们的土地被征收,而村落却保留下来,于是形成了城中村。关于这些村庄的过去、发展、现状以及将来,并没有多少人在意,村庄的历史也被遗忘。地处临桂的大律村就是这样一个村庄。

□本报记者景碧锋通讯员徐明成

半个多世纪的持续征地,让大律村变成“城中村”,村民成为“住在城里的农民”

大律村位于临桂县城的东南边,距离金山广场只有4里路。整个村委共有4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1076户,4378人,到2009年前后,村子里的地已经基本被征完了。

在临桂县人民路一家普通的酒店旁,没有大门的一个通道里两边挂着这么两块牌子,一块是“中国共产党临桂县临桂镇大律村总支部委员会”,另一块是“临桂县临桂镇大律村民委员会”,这里就是大律村党总支、村委会的办公地点。据村民介绍,他们的经济来源以运输业、建筑业、服务业、商业、企业为主。

在村委办公室,村委主任唐双付跟记者聊起了村子的变迁。

由于距离县城近,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村子就陆陆续续开始被征地。“那个时候,征地面积大都是几亩、几十亩,政府对村民的补偿并不多,当时的价钱大致就是每亩几百块钱罢了。很多单位用地,经政府批准后,就按照需要划了过去,失去地的村民从那时起便开始搞运输、建筑,当汽修工人。部分村民被相关单位安排,大致是‘你出土地,我请你帮我干活\’的模式。”

“由于那个时候是政府需要,而且一定程度上能帮部分村民解决商品粮户口,所以征地并不需要花很多钱,被征地的村民反而很高兴。”大律村委会副主任唐换富告诉记者。“那个时候听说政府要办厂,一般情况下大家都很支持,很多时候一起吃一餐饭,就把事情定了下来。”村委副支书何桂喜说。

大律村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决定了其必须慢慢融入城市。1983年,临桂县水泥厂也在这里成立,紧接着滑石矿公司、农械厂、地区物资局、水泵厂、电子仪器厂、临桂中学、粮站等相关公司和机关单位也相继在村里落户。

特别是近几年临桂新区的建设,村子的地基本被征完了,然而大律村的原始村落却彻底地保留了下来,成为名副其实的“城中村”。大律村委在政府层面属于临桂镇直接管辖,但村民主要生活在县城虎山社区管辖的地域,因此日常生活又直接归虎山社区居委会管。

时至今日,征用了大律村田地修建的人民路已经成为临桂县城的主干道,大律村民成了拥有农村户口的城里人。“说是城里人,其实大家都是农民,户口本上也是这样写着;说是农民么?整天又住在城里,村里基本没有人种地了,不是不想种,是没有地可种。”唐双付还是固执地认为自己“住在城里,但不是城里人,是住在城里的农民”。

古村风物丧失殆尽,村中老人想重新打造千年古村,发展旅游

从人民路一家商铺旁一条窄窄的巷子里的楼梯,上到二楼,记者见到了个头很高、说话声音响亮的唐继华老人。曾经担任过大律村委的村支书的他刚刚用毛笔给村里写完一条会标,是村中这个年龄段为数不多能舞文弄墨的人。他生于1945年,按照农历算还不到70岁。唐继华根据村里的碑文和老人家的传说整理出了大律村的历史。

大律村大多数人都姓唐。有碑文记载,清代乾隆年间大律村就有400多户人家,有六角寨,分别是下宅、硚子头、大园里、下边、十字街、上边,相当于如今的6个村民小组,还有七井八坡九个塘(指村里面)。

如今大律村还有5口井能饮用,其他两口在清光绪年间就停止使用。而关于八坡的历史已经无法追寻了。池塘到如今还有7个,分布在村中的各个角落。

在唐继华的记忆里,村里有三庙一寺。在上世纪50年代,为建设二塘中心小学,乃祖庙、天鹅庙和寺院被拆掉,而剩下的上江庙因为年久失修残缺不全,现在仅存一棵大樟树,还有人去上香。

至今,大律村人仍然有爱好武术的传统,棍术、拳术很出众。据说村里曾有人考取武进士,做官做到两广总督。

这些除了唐继华本人和村中的一些老人家知道一些外,在记者的走访中发现,对于大律村的中青年人来说已经没有几个人能够知道了。

在唐继华和村里一些老人家的设想中,将村子建设成一个传统和现代建筑结合为一体的圆土楼(预计三层),内二楼采用木混结构的跑马楼,环绕全村,团团围住整个村庄,分别建一个大门,一个后门,6个小门,周围建一条6米宽的水泥路或者石板路,路边环绕一条水渠,路旁种两到三种风景树,把大律村打造成一个可供游客参观旅游的千年古村。然而,这个设想目前还只不过是一个设想罢了,老人也只能无奈地面对老村不断衰落的现实。

二十多年里,大律村的村民陆陆续续离开了村子

在唐继华的记忆里,上世纪70年代左右,整个村子有10000多亩地。那个时候,征地时县里还没有土地局,都是民政局征地的,慢慢地县医院等相关单位才陆续进驻。随着单位的进驻,村里的土地被征收,村民慢慢地开始离开土地。

1993年,村民自己出钱,大律村委统一规划,在现在的人民路沿着道路两旁修建房子,一层做店铺,二楼住人,当时每幢花两万多元,只有20多户人家报名,唐继华也报了名,后来就住到了这里。“那时候房子四周都是草,很荒芜。晚上一个人都不敢走,很害怕。”

然而时过境迁,现在的人民路大律村段已经很繁华了。当时房子建好后,一层被租出去,租金每月才一二百元,如今20多年过去,租金都涨到了每月4000多元,房屋又加盖了一层。老伴唐长凤总是抱怨挨着公路,车太多,太吵。

唐继华的家有三层,每层有大小房间4个,两厅,一厨一卫的布局。第一层有100平方米左右,租给别人开超市;三层的两间房也租出去了,第二层唐继华一家人住。记者在他家里转的时候发现,小客厅里居然有一个四方的框,好像是一个大孔,用水泥填补着。唐继华说:“那是以前起房子的时候留下的天井,三楼的楼顶还有一个。”记者在三楼果然发现楼顶有一个四方的孔,跟一、二楼是贯通的。

“这是那时起房子时留下的。”唐长凤说,“农村人么,起房子咋能不留天井呢?”从这里也可看得出,尽管村民住在了城市,但农村的生活方式仍然无处不在。

也就是从大律村民在人民路起房子时开始,村民陆陆续续离开村子,来到临桂县城周边做生意。很多人家像唐继华一样,搬出老村,住到了临桂县城的各个角落。很多年轻人并不记得自己村里的历史,甚至有的都不知道自己是大律村的人。唐继华家的儿子儿媳也都像村中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在外打工,老两口则在家中照看着孙女上学。

大律老村,淹没在城市不断发展的脚步里

在人民路生活了20多年,唐继华已经习惯了如今的生活,不过他经常会一个人回到村里去转一转。

“如今住在大律村的原住村民已经没有多少了,可能200户都不到(整个村子1076户人)。住在村里的大都是外地来临桂做生意的。”

唐继华跟记者边聊边走到了位于广西306省道旁的大律老村。由于省道改道,这里的路凹凸不平,三轮车、摩托车等各种车辆不断来回穿梭。“这里从前是一条街道,人们都来这里赶圩,所以叫大律街,村子位于旁边,因此就叫做大律村。”唐继华给记者介绍。

进入村子,看到道路时宽时窄,各种楼房与村中的泥土房形成了鲜明对比。三摩车散乱停在门口,一些污水排放在路上。除了一些老人家在打字牌外,村里并没有发现其他人。“人都出去了,做生意,只有晚上睡觉才回来,白天根本就见不到人的,是个‘睡觉村\’。”唐继华说。

村中的古井里搭满了各种抽水管,村里的日常用水仍然是从井里抽上来的。唐继华指着井沿上绳子磨出的道道痕迹向记者诉说着老井的悠久历史。而在村子的南边,桂林山水职业学院、慧佳华府、奥林匹克花园、芭堤雅、花样年华、创业大厦等高楼矗立在远方。

大律村的地被征完了,而村子却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村里的村民大多不住在村里,住在村里的大多数人都不是大律村的人。

在村里逐年的征地中,有些农民抓住城镇化的时机,成为致富的带头人。村民唐晓民发挥自己懂建筑的优势,投入到城市发展的洪流中,先后购买了挖掘机、铲车等5台工程设备,还参与了龙滩水电站的工程建设,成为村里有名的致富能手。

大律村的农民企业家唐天宋从承包一家小纸袋厂起步,经过多年发展,企业年产值已达到上千万元。

然而,对于大多数村民来说,其实日子并不好过。“地被征完了,很多人尽管住在城里,但并没有融入城市。以前大家都靠搞种养为生,现在征地的补偿款花完了,又没有门路,也没有技术,没有稳定的收入,都靠打工。”有村民告诉记者。

图片为记者景碧锋拍摄

如今,住在临桂县城人民路上的大律村人,跟普通的市民并没有什么区别,但他们认为自己是住在城市的农民。

新闻推荐

2015年广西就业工作锁定三项任务着力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农民工就业创业、结构性失业的解决

据《广西日报》消息1月23日,记者从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获悉,2015年我区就业工作总体要求是:在确保完成就业目标任务基础上,着力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农民工就...

广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