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刘三姐 刘三姐与壮族山歌文化(下)
壮歌所展示的是宁静而明秀的意境。壮族儿女丰富炽热的情感,不像游牧民族那样借节奏强烈的舞蹈宣泄,而是通过壮歌委婉曲折地表露出来,把精神升华到一个明静的境界,恬静而富有生气,宁静美中表现丰富的情感,使人在美的体验中得到巨大的享受与满足。
壮族的山歌是壮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壮族南方崇智文化根系的外在表现。作为岭南最古老的少数民族,壮族具有鲜明的南方文化特征,这种文化特征来自于崇智的文化根系。所谓崇智文化根系,是指在一个民族的思维中体现出较多的智慧性,在民族的心理中体现出较强的对智、巧的企求和崇拜。壮族人民把善于唱歌视为一种聪明才智,在山歌对唱的过程中,大都即兴问答,“临机自撰”,没有灵活的头脑和敏捷的诗才,是很难应付的。
在近代刘锡蕃的《岭表纪蛮》中就有这
样的记述:壮乡无论男女,皆认唱歌为其人生观上之主要问题。人之不能唱歌,在社会上即枯寂寡欢,即缺乏恋爱求偶之可能性,即不能通今博古,而为一蠢然如豕之顽民。”这就是壮族的歌唱习俗沿袭至今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历史原因。这种对智慧的崇尚表现在男女青年择偶的过程中时,一个男子或是一个女子,其歌才出众,要比其相貌是否漂亮、是否有钱财更能成为人们关注的要素。
了解了这些,我们也就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当王媒婆为莫怀仁做媒,到三姐家提亲事时,说莫家有良田万顷、家财万贯,吃的山珍海味,穿的绫罗绸缎,若三姐嫁过去,有享不完的荣华富贵,三姐却唱道:“三姐生来脾气怪,只爱山歌不爱财。你若不怕我唱歌,结亲先要摆歌台。谁能唱歌唱赢我,不用花轿走路来。”山歌在壮族的历史中意义非同寻常,它不仅是表达感情、交流思想的工具,还负有另外一项艰巨的使命—— — 记载历史。壮族的历史中,有着很深厚的文化传统,比如现在闻名于国内外的铜鼓纹、崖壁画、壮锦等,都是壮族文化艺术瑰宝中的精品。但是这个充满聪明才智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过去壮族劳动人民几乎都是文盲,本民族光荣的历史、优秀的文化,就要靠口头创作壮歌来记载,流传后世,教育子孙。所以,壮家儿女自幼即置身“歌海”之中,耳濡目染,遂形成幼年学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传统习俗。
壮民族千年万代的历史,是靠人民祖祖辈辈用山歌记录下来的。刘三姐的传说从唐代流传到今天,是壮族人民口口相传的结果,真正的历史又是由千千万万个刘三姐用山歌谱写出来的。所以山歌成了一个民族息息相关的文化语言,有人称壮族山歌为“一部未经刊行的壮族古代原生态百科全书”。
刘三姐承天地之灵气,接山水之精华,用山歌文化承载了壮族人民的民族情感,记录了壮族人民追求自由、反抗压迫的历史,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中的瑰宝。富于壮族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的开掘和塑造的作品,是最富于审美价值的作品;富于壮乡民情习俗和地方色彩的作品,同样也是最有永恒生命力的作品。刘三姐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刘三姐,而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集体记忆,是一种历史符号,也是一笔文化遗产。
愿刘三姐们的山歌有如春江碧水连绵,不怕滩险弯多,在广西的重峦叠嶂中,越唱越欢畅,越唱越响亮!
(牛永勤)
新闻推荐
我们广西人自己的“世界杯” —— 2010漓泉·绿色联盟杯城市足球赛回顾
...
广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