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纪念“国眼”杨仁恺岳池女子绣出22米十字绣《清明上河图》

广安日报 2016-10-02 00:00 大字

市民在展示现场拍摄。

唐再琼展示十字绣《清明上河图》。

□本报记者 胡佐斌 文/图

9月23日,岳池县一中年女子在多位好友的协助下,在东湖公园展示了她历时四年多绣出的22米十字绣《清明上河图》。

女子名叫唐再琼,性情沉静,从小喜欢绣花,后来逐渐转移到十字绣。2011年12月,唐再琼买来1万多元的十字绣《清明上河图》材料,准备完成一个“大动作”。在之后的四年多时间里,她每天都挤时间独自刺绣,终于在今年6月完工,后又历时2个多月、花费8000多元完成了装裱,全长22米。

唐再琼介绍,她当时购买材料时就选的珍藏版,绣出来后,带古铜色,有古朴厚重之感,相比其他版本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更有珍藏价值。为了早日绣出这一作品,她坚持每天花10个小时来绣,白天7小时,晚上3小时,深夜12点才睡觉,若不遇上非常特殊的事情,她这一坚持雷打不动。

购买的材料中有5本铜版纸版样,每本约有50页,另有刺绣的白布和线。相比其他版本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珍藏版的色调偏暗,色差不太明显,在选线时极容易选错。为此,她按照每页的纸质版样,编好该页所用各线的番号,再用笔在白布上逐号对照打点、上线,仅一页的版样,她对照绣下来,便大约需要4个小时。刺绣时,要用力抵针头,刚开始,她的中指很快就被磨破了皮,并常常被刺出血,疼得难受。为此,她准备了一大盒创可贴,到绣成时,创可贴已所剩无几。

完工后,给装裱方也带来很大难度。初装后,上面仍可看到刺绣时打点所留下的墨痕,装裱方不得不用车将绣轴拉到岳池翠湖,再租了两艘船,开到清澈明亮的湖中,将绣轴展开,两端分别挂在船上,再放进湖里来洗,然后再晾干。

唐再琼朋友圈里富商颇多,有朋友见后,愿以高价购买这幅《清明上河图》十字绣,但被唐再琼婉拒,她说这将是她家的“传家宝”。唐再琼之所以选择国庆前夕将这一“传家宝”公开亮相,除了给国庆献礼外,更重要的是为了纪念发现《清明上河图》真迹的古画鉴定专家杨仁恺。

据悉,杨仁恺是岳池人,生于1915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文博事业的拓荒者,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考鉴、拯救及中国文化的传播作出了卓越贡献,在海内外影响深远。他发现并鉴定出《清明上河图》真迹等诸多国宝,被誉为“国眼”,享有“人民鉴赏家”称号。

新闻推荐

学生在校摔伤,住院费用如何报销?

本报讯(记者胡苗)“几天前,我的侄儿在学校的楼梯间不慎摔伤,住院治疗后目前已经出院,我们通过“新农合”报销医疗费用时,工作人员让我们先去找保险公司和学校报销。”9月28日,岳池市民吴先生拨打“12345...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