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池农业:绿富美
□郑斌 岳池记者站 许伟琳
金秋,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呼吸着空气中残留的稻香,记者走进了岳池县的田间地头。放眼望去,大片的稻谷已被收割,只留下低矮的稻茬,成为外出觅食的鸭子的最爱。纵横交错的田埂上,各种作物仍然生长得郁郁葱葱,把田埂装扮得像是随风飘扬的绿色丝带。
“田埂上种的是大豆,不仅可以让群众在原本的基础上增收,大豆的根瘤菌还可以固化氮气,有效改善土壤。”该县农业局农技站负责人介绍说,在田埂上套种大豆,每亩地能为农民增收近百元。这种模式是岳池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近年来,岳池县突出“稳产能、调结构、转方式”主攻方向,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2015年,该县共种植粮食作物134.74万亩,亩产较2014年提高2%,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35%,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25%以上。如今的岳池,“绿富美”的现代农业身影比比皆是,传统的农作模式也在创新,种养结合、粮经结合、水产混养套养等,让农民实现了增收,提升了幸福感。
循环经济为农业发展提质增效
在坪滩镇陆家桥村,记者看到,一块块稻田里都挖出了一条条两米宽的水渠,水渠里养着小龙虾、草鱼、鲫鱼等。
“这是外出打工的村民黄延兵学回来的新技术,最初只试养了150亩。”坪滩镇党委负责人说,目前种养面积已达到350亩,“我们的目标是发展到1000亩,实现产业带动村民收入增加一倍。”
据透露,这个全新的种养方式叫做“虾鱼稻共养”,就是在同一块稻田里养殖小龙虾、鱼和种植水稻。由于稻田里放养有小龙虾,水稻在种植过程中不能洒农药,不能施化肥,所产的稻谷为原生态的高品质稻谷,价格比普通稻谷更高。同时,每亩稻田还可以收获300多斤小龙虾。如此一来,普通的稻田亩产值将达到近8000元。
类似黄延兵的种养方式,在该县有2万余亩。
近年来,该县大力推广猪(鸡、鸭)——沼——菜、果(林)——禽等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推行沼渣沼液综合利用。截至目前,全县发展猪——沼——菜1.7万亩,林下规模养殖业主达679户,利用林(果)地面积8万余亩。
同时,该县在旱山区、水淹区连片发展以优质核桃、花椒、中药材为重点的干果药材产业13.5万亩,在洪涝灾害区连片发展以安佛蜜柚、血橙等为重点的优质水果产业5万亩,辅之以增、间、混、套等种植模式,做好田埂文章,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促进了农业绿色健康发展。
现代都市农业成为经济新增长极
今年6月,大石乡的银城花海开始试营业,截至目前,共吸引了来自岳池、广安、华蓥、武胜等地的3万余名游客前来观光旅游,门票收入达40余万元。
曾经的撂荒地变为五彩斑斓的花海,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源于该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思路。
该乡积极向上争取涉农项目,充分整合项目资源,努力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已实施土地调形5000余亩,整治山平塘46口,新建水渠12000余米,新建村级公路5公里、便民路4.8公里,形成了全乡路、沟、池、渠的合理分布。
“我们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心向乡村旅游发展倾斜,重点打造‘一核、两带、三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旅游促发展。”该乡党委负责人介绍道。
“一核”即党建示范核心。按照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思路,突出党建示范作用,以马鞍山村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为核心,带动全乡上下齐发力,实现助农增收、富民强乡。
“两带”即脱贫攻坚示范带、乡村旅游示范带。以大冲沟村——狮子塝村——白鹤嘴村——漏山沟村为轴线,以传统种养业为基础,重点发展观光、体验农业,打造安全、绿色食品基地;沿广岳大道沿线,依托银城花海、丘山窖藏、七彩田园等基地,结合姜山寺三国文化背景,积极实施乡村旅游配套建设,做大做强大石乡乡村旅游品牌。
三园即生态农业园、休闲观光园、科技体验园。围绕曹家沟村、营山铺村一线,积极发展生态林种植,打造生态农业园;以皮家沟村、游家沟村、马鞍山村为中心,规划建设美丽乡村,打造休闲观光园;以花园坪村、五里堆村、晏家沟村为中心,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打造科技体验园。
如今的大石乡,四季鲜花盛开,景色迷人,让游客流连忘返。但这仅仅是岳池县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以旅游促发展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该县制定出台《关于创新理念打造旅游景区创建经济新增长极的建议》,明确将乡村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新增长极的发展地位,及时调整规划全县旅游发展布局,全力推动“农、旅、文”三种业态融合创新,促进全县现代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岳池坚持“大园区、小业主、一园一品”的发展思路,“景区化”打造农业产业基地,发展现代都市休闲农业。截至目前,全县已连片发展以珍稀林木、观赏花卉、精品蔬菜为重点的休闲观光农业15万亩,成功打造银城花海、丘山窖藏等乡村旅游景区近2万亩。
新闻推荐
刘可银的伙伴正在将洗好的藕装筐待运。刘可银在将挖好的藕拖到田边,准备冲洗后装筐。9月2日,记者在岳池县乔家镇董家村看到,今年68岁的职业挖藕人刘可银正在田里挖藕。刘可银告诉记者,挖藕虽然很辛苦,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