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乡石笋村有一支由3名退伍军人组成的驻村工作组,他们退伍不褪色 扶贫战场再冲锋

广安日报 2019-08-01 07:47 大字

□刘一兵 武胜记者站 张施施

走进武胜县八一乡石笋村,产业兴旺、百姓安居乐业……诸多可喜的变化得到了村民点赞:全靠咱们村的驻村工作组,他们的工作开展得好,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2017年,胡兴、滕新程和彭文斌3名“80后”退伍军人主动请缨来到了石笋村,成为该村驻村工作组的成员。自驻村帮扶以来,他们始终秉持着作风过硬、素质优良的军人本色,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以村为家,扶危济困,精准帮扶,让石笋村旧貌换新颜,当地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从刚驻村时的生疏,到如今人人看到他们都亲切问候,这3名退伍军人用两年时间架起与当地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老周,最近家里怎么样,生活上还有什么困难吗?”7月26日,胡兴、滕新程和彭文斌像往常一样,开始了一天的入户走访,村民周上定连忙将他们迎进屋,“没困难,没困难!因为你们的帮助,现在我的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

据介绍,周上定因早年丧子又身患残疾成为村里的贫困户,在驻村工作组成员的精准帮扶下,他不仅申请到了村里的公益性岗位,还靠养殖家禽实现了脱贫。如今,每逢胡兴一行前去看望,周上定都会拉着他们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不论是参军,还是驻村扶贫,我们的初衷一直是要用心用情用力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把在部队历练出来的精神、品质融入到工作中,让百姓都过上好日子。”作为石笋村驻村工作组的一员也是第一书记的胡兴表示,刚退伍就成为驻村工作组的成员,最初他们三人对帮扶工作一窍不通,也没有基层工作经验,这一新的工作岗位是全新的挑战。但是,他们不畏困难,保持军人本色,迅速进入工作状态,理清工作思路,找准切入点,全身心投入到扶贫工作中来。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确保驻村帮扶成效,驻村工作组成员之间进行了包干分工,通过将走村入户和填报文件资料等工作进行合理分配,工作组成员之间通力合作,由“门外汉”成长为驻村帮扶的行家里手。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驻村工作组成员的帮扶下,现在,石笋村贫困户退出113户、305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23%。石笋村的村容村貌也发生了极大改变,交通状况明显改善,群众的满意度显著提升。

不仅如此,今年,驻村工作组还把帮扶的重点放在了产业发展上。通过大力引进业主发展产业,目前,该村已种植晚熟柑桔500余亩。“除了种植晚熟柑桔,村里还发展了庭院经济和光伏发电项目,多渠道让老百姓增加收入。同时,鼓励青壮年外出务工,让村里老弱病残就近务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滕新程说。

接下来,这3名驻村帮扶干部还将继续扎根山村,走村入户察民情、问民需、解民忧,用他们赤诚的为民之心,推动更多的惠民项目落地、优惠政策落实、帮扶措施见效,把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变成现实。

基层是锤炼干部能力的“练兵场”,也是亲近干群关系的“连心桥”。这3名驻村帮扶干部在石笋村的农家庭院、田间地头,和群众话家常、问冷暖、讲政策、定计划、筹项目,将军民鱼水情洒在田野乡间,也让他们与群众的心靠得越来越近。

“基层工作繁琐,需要付出的很多,但是我们收获更多。老百姓们对我们工作的认可就是干下去的最大动力,我们3名退伍军人脱下军装决不脱掉军人本色,将继续努力让全村百姓过上好日子。”胡兴说。

新闻推荐

“非遗”的保护传承,永远在路上 对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现状的思考

□曹馨《川东周末》近段时间策划推出的“非遗·传承人”系列文章,聚焦了广安市部分非遗项目传承人,让广大读者了解了广安市...

武胜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武胜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