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性 前瞻性 教育性 管中窥豹探《尹才干诗话》

广安日报 2019-07-28 00:34 大字

□陆燕

武胜作家尹才干曾送给笔者几本他的著作,仔细品读,妙趣横生,尤其是他的图像诗、打油诗,以其创新的形式美和不拘一格的新体例在我的眼前豁然一亮。当我读到《尹才干诗话》,整个身体连同灵魂一起沉了进去,是一部让人收心、沉心、静心的作品。诗话第一部分“诗论”111页,页码不多,内涵丰厚。尹才干是真的在做学问,实诚用心,见解独到,胸怀广阔。他的“诗论”,具有较强的启蒙性、前瞻性、教育性,值得研读。

启蒙性

庐山上的“真面目”

尹才干“诗论”深入浅出,具有较强启蒙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诗歌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中国诗歌“从《诗经》开始,到《离骚》,到汉、南北朝民歌,到唐、宋、元、明、清(包括‘五四’前后)”源远流长,但中国新诗到底怎样发展呢?尹才干在他的《浅谈中国新诗发展》里,指出了新诗发展的根基、方向及时间。他认为,中国新诗(白话诗)应该“大胆、大量地借鉴古典诗歌(传统诗歌)长处,推陈出新,同时在立足传统诗歌‘根’的基础上,适当嫁接外来民族的一些优秀创作方法,生产一种符合中华民族千百万大众的共同心理结构、认知能力、意识形态、生产生活方式和习俗等特点为其喜闻乐诵的新型诗歌”。针对目前诗歌发展现状,尹才干又具体提出今后诗歌发展可能的三条道路以及发展必然要经历的四个时期,文本上有清楚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那么,中国新诗该如何写呢?尹才干着重强调了四点:新诗,必须具有中国风骨;新诗,必须反映大众心声;新诗,必须具有诗歌的特质;新诗,必须与时俱进。他在文学创作交流会上提到,“中国新诗必须走出语言的迷宫”,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切忌故意“给字词穿上生僻外衣”,以显示自己“功底深厚”,切忌“滥用不常用的深奥的典故”,切忌“给句子缭绕晦涩的迷雾”,切忌“语句间跳跃宽度不适当”,切忌“语意浑浊虚实结合不当”,切忌“自我境界的过分夸饰抒写”。六个“切忌”,从诗歌创作的各个方面(字、词、句、段、意、情、境界)做了要求,旨在引导青年学生们远离“这些故弄玄虚的迷宫诗”的“误导”,误入“自命不凡”“自以为是”“自命清高”却不知“自我救赎”的“歧途”。关于诗歌语言,他还提到“陌生化”的问题。“陌生化”是创造一种“清新”的诗歌语言的方法,“清”,明白、清楚而不含糊;“新”,新鲜。在运用“陌生化”方法进行诗歌创作时,值得注意的是追求语言的“清新”,要把握好度,胡乱堆砌词语,造句荒诞不经,恐成为“无字天书,或鸟爪之纹”。

另外,就“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创新”“诗歌的形式”“歌词的欣赏与创作”等方面,尹才干揭开“庐山真面目”,也做了细致而清晰的论述与阐释。读了他的诗论,读者获益匪浅,从不知、一知半解到知之甚多、知之甚深。他的诗论,论述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语言浅近直白、明白晓畅、逻辑严密,特别值得诗歌爱好者,以及大、中专学生阅读学习。

前瞻性

小荷上的“尖尖角”

诗人梁晓华在评论《尹才干诗话》时这样写道:“尹先生深虑新诗五百年之命运,面对这个混乱着甚至堕落着的诗坛,却敢于频频发声、密集发声、深度发声、精准发声,以期唤醒中国诗坛焕发无限生机,迎来中华新诗的真正繁荣。”尹才干深思远虑,用自己的理论、创作、创新、创意关注诗歌发展,真正的“爱之,则为之计深远”,他的“诗论”,虑深计远,的确具有较强前瞻性。

前瞻之一,《尹才干诗话》自序和后记都只有一个字——“哇”和“哟”。“哇”和“哟”看似一个字,语气却相当丰富,情感也不尽相同,语体色彩因人而异。在我看来,“哇”,表达了作者真诚的个性、不断求索的精神、直面褒贬的态度,这些都是做学术应当具备的品质,而很多人又难以做到的,至于结果如何,就让读者去看“哟”。学问、学术可以繁、难、偏、冷,但做学问则需要实干,丝毫不能马虎,不带任何矜夸。“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才干诗话,则是满腹经纶,不夸耀、不掩饰,任“嘴尖”的读者“挑剔”。如此言简义丰的自序和后记,可谓“古今独步”。

前瞻之二,尹才干提出了现代新诗的评价标准、评分细则,立根派诗歌宣言、创作公约,图像诗的概念及其创作方法等等。“意、情、理、态、色、趣”六大诗歌评价标准提法新,操作性强,再辅以评分细则,对诗人个体的诗歌鉴赏、写作、集体诗歌评奖活动有较高理论指导和现实的参考意义。针对现代诗坛乱象丛生、诗派林立的“虚假繁荣”景象,尹才干应时而动,立足根本,提出了“立根派宣言”及其创作公约。“根”,是一个庞大的汉语系统,包括“思想之根”(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丰富多彩的哲学思想),“方法之根”(从《诗经》开始到“五四”前后著名诗人和著名诗篇中所创立的诗的意境、表现形式与技巧等)两个子系统。立根派诗歌就是要“接过炎黄手中如椽的大笔,饱蘸黄河之汁,渗一点西洋之水,续绘现代汉语诗歌又一轮辉煌的太阳”,“让现代诗歌的韵律在华夏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悠扬”。“立根”不能离开中华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文明;对于“西洋”的历史或“潮流”不能一味的照办、抄袭,要“适当嫁接”,部分“拿来”。这中间不是简单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顺利“继承”或“拿来”,而是需要灵活运用,分清主干和枝叶,创作出具有中华民族性的、大众性的,为中华万千大众喜闻乐诵的诗歌。

不仅如此,尹才干率先垂范,创作了几十首图像诗。图像诗就是“利用文字、词语、诗行的排列组合来创造与内容大致相当的某种图案或形状的诗歌”。中华汉字本身就具有图像性与建筑性,比如象形文,不过它只是单一结构的象形美;图像诗,则具有组合的图画美、丰富的内涵美。在图像诗歌创作中,为求实现诗歌整体的图意美,最好先立意再构图,“先根据诗歌的语言和诗意,再根据诗歌要表达的主题来构思图形”,当然也可边写诗边成图,边修图边写诗,总之,“意”(诗意)与“形”(图形)要大致统一。尹才干在《让汉字站起来叩动读者的心灵——浅谈图像诗的创作方法》一文,谈到图像诗创作方法有十几种,他主要介绍了其中六种技巧,让读者大开眼界,耳目一新。

尹才干就如那小荷上的“尖尖角”,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勇于创新,他开创了中国内地图像诗创作之风气,被学界誉为“中国当代图像诗歌第一人”。

教育性

方塘上的“一鉴开”

当有人问尹才干是否是“以新的形式挑逗一下大众的眼球,读者们见怪不怪”时,他的回答除了机智、理智以外,更多的是引人深思。他说:“热爱中华新诗歌并致力于探索与创新者是不会‘见怪不怪’的,而是‘见怪就怪’的,会对这些‘怪’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进而思考其得失,扬其长,避其短,为振兴中华新诗而携手同进。”可以说,尹才干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他的文论《对当代诗坛的一些思考》《现在不少诗歌成了“地沟油”》《不遵守创作公约新诗最终将死亡》《边远县域文艺创作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等,表达了他对诗坛现状及诗歌创作、发展的担忧,同时也发表了他的见解看法。尹才干直面现实、直击诗坛,从面到点,从近及远,深入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读者如当头棒喝,如鞭在策,惊醒,警醒,清醒。尹才干的论著恰似那“半亩方塘”让人“镜”(鉴)开,具有较强启发性、教育性,发人深省。

新闻推荐

多措并举防治环境污染 今年上半年,县城空气质量达标率91.67%,同比提高6.59%

本报讯(岳宇武胜记者站郭伟)“我们会定期对各行各业进行检查和督察,一旦发现违法行为,我们将立即立案查处或要求他们马上整改...

武胜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武胜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