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关:嘉陵江上的战略要塞

广安日报 2018-04-08 01:07 大字

原西关寨寨墙顺着陡坡延伸到江边。

村民万显茂所指之处原为西关寨寨墙。

□武胜记者站 赵倩 本报记者 胡佐斌 文/图

1月26日,“两江行”采访组走进武胜县烈面镇,西关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落下的。

西关,顾名思义,西面关口,它在历史上曾是一道军事关塞。据《武胜县志》记载,“民国31年(1942),在此始设西关乡,1992年,西关乡并入烈面镇。”

作为历史上的军事关塞,西关有着怎样的神奇,这自然是采访组热切关注的话题。

西关境内筑城,相传始于汉朝初年

打开卫星地图,西关的地形显得有些特别:嘉陵江在此处绕了一个大圈后,又绕了回来,形成一个口袋状,且“口袋”的颈口极窄。而这样的地形,在整个嘉陵江流域,应该不会超过10处。

陪同采访的烈面区原副书记唐良云介绍,原西关乡共11个村,其中被围在这个大圈圈内的,有9个村,面积近20平方公里。而在颈口处,其颈口的宽度仅数百米。

其实,如此特殊的地形,古时就被官员看好,在此设城。后来,又在这里长时间设立县城,名为汉初县。

相传,汉初之名,源于西汉初年有人在此设城,故名。此人名为雍齿,被汉高祖刘邦封为什邡侯,故又称雍侯。明代史书《蜀中名胜记》记载:“在旧汉初县上,有一坊,左右面彩凤,大书雍侯之居,开元乙卯季秋十九日立。”意思是说,古时的汉初县,有一石坊,上面写有“雍侯之居”四个大字,石坊则建于唐开元年间。

据传,秦朝末年,天下百姓纷纷揭竿起义,沛县刘邦与同乡雍齿也一起举起了反秦大旗。但出生于强豪家庭的雍齿看不起刘邦,与刘邦貌合神离。一次刘邦率兵外战,雍齿乘机将沛县献与魏。刘邦外战无获,却又无法回到沛县,恨不得吃了雍齿的肉。后雍齿又由魏降楚,跟随项羽同刘邦作战,刘邦更决心杀雍齿。

谁知后来,阴错阳错,雍齿又由楚归汉,并屡立战功,帮刘邦灭了楚,但刘邦想杀雍齿的心一直没有改变。刘邦称帝后,大封刘姓和亲戚为王为侯,引起了异姓将领的猜疑而生反叛之心,私下议论纷纷说刘邦为人狡诈残忍,若不见封,则必见罪,如其有功而反受罪,不如反了他。而刘邦对此并不知晓。一天,刘邦在洛阳行宫复道上,见一些武官打扮的人聚集水滨,沿着沙滩,接连坐着,交头接耳,不知为何,宣张良问之,张良说那是聚谋反叛。刘邦大惊失色。张良反问:“主公可知它的原因,主公平生最恨何人?”邦答:“雍齿几次叛我,又几次归降于我,欲杀而无机会。”张良说:“杀不得,封雍齿为侯,方可无忧。”刘邦惟良之言,速封雍齿为什邡侯,雍齿心知肚明,克日离都。至此安定了大多数异姓将领的心。

什邡属蜀地,偏僻荒凉,地广人稀。刘邦明里封雍齿为侯,实则是调虎离山之计,与流放差不多。雍齿知后,愤愤不平,但无可奈何,带着全家老小,离开长安。入蜀时,乘船从嘉陵江逆江而上,到了今合川之地时就不想走了。驻了两年后,才慢慢继续上行,船行到今武胜西关胡家坝,但见山水奇秀,乃安家筑城的好地方,便上岸安营扎寨筑城。又不知过了多久,雍齿才前往什邡。

关内有县名汉初,设县历史久远

西关境内,最值得一提的,当属汉初县遗址。

据北宋地理志书《太平寰宇记》载,汉初县名始于隋朝初年(581),但在西关境内,最早作为行政建置,还不是汉初县。据其记载,在南北朝梁武帝大同中年(540年前后),便在今西关境内设立了新兴郡,后魏(西魏)恭帝三年(556),在原新兴郡西北六十里置清居郡,并立清居县,到隋朝初年时,废清居郡,改清居县为汉初县,属合州。隋开皇十六年(596),县城从原清居迁往今西关胡家坝,从唐到宋,汉初县的名称和位置便再没改变。

而根据《南齐书·志第七·州郡·下》,在南朝齐时,就有汉初县了,属东宕渠獠郡,时东宕渠獠郡辖三县:宕渠、平州、汉初。南朝齐在历史存在的时间段为479—502年,比《太平寰宇记》所载“汉初”于隋朝初年始为县名,则要早100多年。

汉初县毁于宋蒙战争时期。据《宋史》记载,南宋宝祐四年(1256),汉初县城被蒙军占领后,下游的合州钓鱼城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宝祐六年(1258)宋军主动出击,宋将咎万寿与史绍率军2万余人,向汉初县城开进,打响了汉初县城收复战。蒙军也深知汉初县城是他们攻打钓鱼城的桥头堡,军事意义非同寻常,于是一边拼死相守,一边派人秘密出城,向驻扎在青居(原清居县置地)的蒙军守将求援。汉初县城守城蒙军见援军迟迟未到,守城无望,只得弃城撤退。撤退时,便一炬大火将汉初县城烧掉,只剩一片废墟。

《武胜文史》(第十三辑)记载,1979年4月,南充地区文化局和重庆市博物馆联合对嘉陵江南充段考古调查时,在汉初县城遗址台地上,发现距地表0.5—2米深处,有长约400米的文化堆积层。文化层遗物极其丰富,有城墙残迹、下水道、唐代莲瓣纹瓦当、筒瓦等,板瓦残片堆积甚厚。掘土1米以下,有屋基条石、磉磴和整齐的街道石板等。另外,还发现了大量的汉文化遗存。专家们认为,截至目前,汉初县城遗址是广安市已发现的文化积淀最丰富、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古遗址。

战略要塞,一墙锁关万夫莫开

古时的城池,一般都兼具着行政和军事的作用,而其地理位置的选择,首先考虑的,往往是其在军事上的意义。汉初县城之所以选在今西关境内,同样也是如此。

西关在嘉陵江上下游相夹最窄的地方,是一座山头,名为颈口山。若把西关地形比作一个瓶子,那么颈口山便是它的瓶颈。

尽管颈口山两侧是危崖峭壁,只要部署一定力量在颈口山上守护,就能轻松阻挡外人从陆路进入西关。但到了明代,防患意识较强的西关人还是在颈口山筑寨,连两侧的悬崖也依崖砌墙,一点也不敢懈怠。对此,《武胜县志》(1994年版)这样介绍:“嘉陵江迂回环绕(西关)乡境,形成约20平方公里呈紧束口袋状的大河湾,明朝在颈口山冈上修筑石寨,与东关寨隔江对峙,名西关寨。”

对于西关寨,1930年版《新修武胜县志》也这样记载:“三角沱西岸为西关寨,沱上为西寨门,依山岭砌石堞,宽丈余,高二三丈,由北而南,长一里有奇,连鹞子沱为东寨门。寨形如葫芦,细颈便腹,大江弯环周绕,纵横二十里,与岳池东关寨互为犄角,双岛环峙,如二太极图。居民患匪,多避其中,近达千户,凭山倚水,耕稼自乐,诚是匏弦邠谣,园庐秦隐也。”这里的“匏弦邠谣,园庐秦隐”,意指西关寨内的人们,有了山寨的庇护,过着宁静而祥和的日子,可谓是世外桃源。

“文革”时期,气势雄伟的西关寨遭到严重破坏,如今已几无踪影。不过,在2003年,武胜县组织相关人员翻印1930年版《新修武胜县志》,装帧时,又特精选翻印了10余幅历代武胜文人所绘武胜风景图,装于目录之前,其中便有“西关锁雾”一图。图上,西关寨寨墙绵延而雄峻,可谓气势非凡。这分明就是:一墙锁关,万夫莫开。

新闻推荐

烈面民众教育馆观感

烈面民众教育馆旧址。□刘敏文/图1月26日,“两江行”采风来到武胜县烈面镇,原本打算考察的几个点,因种种原因己消失殆尽,唯民众教育馆依然保存完好。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的设置往往是以县城为分布点的...

武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武胜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