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家坝东周遗址的发现发掘及价值

广安日报 2018-04-01 06:36 大字

苏家坝遗址发掘现场。(资料图片)

苏家坝遗址出土的文物。

(资料图片)

□刘敏

烈面镇沿江村的苏家坝,是嘉陵江畔的一个冲积平坝,土地肥沃。2012年10月至11月,这里曾经有一场规模性的考古发掘工作,揭示古遗址面积达1000平方米,时间跨度为春秋晚期到西汉早期,文史界称其为苏家坝东周遗址。

古遗址的发现

2009年4月16日,星期四,天气晴朗。一支由省、市、县文物部门联合组成的渠江、嘉陵江广安段田野考古调查队,在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万靖的带领下,来到武胜县烈面镇沿江村,对该村处于嘉陵江与一小支流交汇处的何家坝和苏家坝一带阶地进行了考古调查。

当天上午10点左右,考古队在该村四组苏家坝西部“十二行土”断坎之上,发现了大量夹砂红陶片,多数饰绳纹,可辨者有口沿、腹片等。经调查,类似陶片分布于苏家坝与何家坝交界地段,南北宽约150米,东西长约200米,年代初断在春秋战国,估计面积大约3万平方米。考古队暂将其命名为苏家坝东周遗址。11点左右,考古队又在该村四组沙嘴梁子处发现有少量汉代墓砖出露。走访附近村民,村民们说,数十年前此地就有少量墓砖被挖出移走,如今仍可在一些村民家中看见那些墓砖。经仔细考证,考古队断定这一带属汉代墓区,面积约2000平方米(南北方向约50米、东西方向约40米),并暂将其命名为沙嘴梁子墓地。

这支考古调查队在历经半年的两江(渠江、嘉陵江)徒步考察后,迅速将调查成果上报给省、市文物部门备案。

古遗址的发掘

在渠江、嘉陵江广安段田野考古调查结束后,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2年初再次派工作人员来到广安,与市、县文物部门磋商,拟将苏家坝东周遗址作为四川大学考古实习基地。

2012年10月初,由四川大学考古系组织的在读研究生、本科生计48名,在3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从10月11日起,正式进入武胜县烈面镇苏家坝东周遗址进行实习发掘。

在此期间,笔者受省、市文物部门委托,前往苏家坝发掘工地了解情况,发现这次实习发掘共开探方24个,计660余平方米。到当年11月12日为止,已发掘清理西汉至战国古墓4座(m3、m4尚在发掘中)。据笔者现场踏勘及川大领队老师介绍,这4座墓均系土坑竖穴墓,出土文物以夹砂灰、红陶质为主,器形有罐、釜、樽、壶

等。从墓葬形制、葬式和出土器物标本初步分析说明,该墓区出土文物标本极具地域特色。

从发掘现场回来后,笔者迅速将调查情况分别上报省、市主管部门。针对四川大学学生实习发掘情况,省、市文物部门认为,苏家坝东周遗址是市文物管理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学和武胜县文物管理所四家单位协商决定的学生实习基地,其目的是培养考古人才、保护地域文化遗存。然而,此次川大师生的进入,并未与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市文管所协商,仅由四川大学与当地文管所商议擅自进入基地,且未具备办理有效审批程序而进入实习发掘,并形成既定事实。按照考古发掘规范要求,川大师生在进入实习发掘前,应由四家单位统一制定发掘规划,按照规划拟定发掘地

域、工期、面积等分步实施方案,并且学生在实习进程中未履行应有的工期进度及发掘情况的通报及相关程序。鉴于基地实习第一批学生即将返校,省、市文物部门遂建议全面告停该项实习工作,之后由省文物考古院、四川大学、市县文管所联合拟定完善基地实习发掘计划、方案等,制定落实监督协调机制,确保文物安全和实习工作有序开展,并明确了考古发掘成果的共享、研究及文物权属等问题。

这次苏家坝东周遗址的发掘工作,在省、市文物部门的干预和建议下,得到了四川大学的支持,实习发掘工作于当年底停工,发掘资料进入室内修复和整理。

古遗址的价值评说

苏家坝遗址,时间跨度为春秋晚期到西汉早期,经历了巴文化、巴文化与秦汉文化融合的过程,这样大规模、大跨度的古代遗址,在嘉陵江流域极为少见,是嘉陵江中下游地区一次非常重要的发掘,甚至可以说是填补了该区域的考古发掘空白。通过对发掘资料的进一步整理研究,可以初步构建该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为探讨巴文化的起源、巴文化融入汉文化的进程,以及秦汉政权对这一地区的经略等重要问题提供新的资料。

新闻推荐

曾德友:身残志坚战贫困

□武胜记者站夏俊林健壮,精干,脸上洋溢着乐观的笑容。谁能想到,这位已年过半百的中老年人,与体弱多病的妻子,含辛茹苦养大两个先天残疾的儿子,去年又因摔伤而失去左腿,如今依然活跃在田间地里,努力干活,发...

武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