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金汤之固亳州城 □魏 斌

亳州新报 2017-07-28 10:00 大字

城,《辞海》解释为“旧时在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墙垣”。清乾隆《亳州志》:“有国邑即有城池。御暴卫民,端赖金汤之固,由来尚矣。”可见,古代城的概念,是用作防御用的、围在都邑周围的城墙。用现代的说法,应该是一个人口集中居住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城市。

亳州有商汤南亳故地之称,商汤的都城是什么样的,我们不得而知。但从甲骨文“亳”的字形分析,亳应该是建有高大城堡的商民族居住地。由此而推断,在商代,我们这个地方就应该有城存在了。

亳州究竟何时有城我们也不得而知。《太平寰宇记》“谯县之有城也,始于楚平王筑谯城”。周初,亳州称焦,与城父(周时称夷)同属焦国,后属陈国。周襄王十五年(前637)秋,楚将成得臣率兵伐陈,焦、夷二城归楚管辖。周景王三十七年(前528),楚平王为加强楚北方的防卫,在焦城的基础上修筑谯城,并命太子建驻扎夷城守边。这是关于亳州有城的最早记载。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

从楚平王筑谯城到宋代,跨越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等朝代,这期间亳州或为县、或为郡、或为国、或为州。三国时是曹魏的陪都,唐朝时是天下“十望州府”之一,其地位一直很显赫。这段时间史料虽没有关于亳州城的记载,但想必这时的亳州一定是建有高大的城垣,宽阔的城壕及巍峨的城楼。及宋代,大中祥符六年(1013)七月,因亳州为先秦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诞生地,亳州官吏父老3200多人到开封,请皇上临亳谒太清宫,次年(1014)正月,宋真宗御驾太清宫。是夜,皇上“观广灵洞霄宫曲,升亳州为集庆军节度使,减亳州岁赋十分之二,改亳州奉元宫为明道宫。”赐亳州城西门曰朝真门,门楼曰奉元楼,北门曰均禧门,门楼曰均庆楼。北门外涡河桥名“灵津渡”。“玉辇经过,璇题炳焕,亳城称为极盛。”可以想见,当时赵家皇上莅亳为亳州城门、城楼题名时亳州是何等荣耀、何等光彩,这也是史料关于亳州城门、城楼的首次记录。

亳州地处黄泛区,黄河历次泛滥,多危及下游的亳州城。南宋嘉熙四年(1240),“黄河决于汴(今开封),南流注亳,州城遂为泽国”。以后,黄河又多次泛滥,亳州水患不断,经常“环亳皆水,非舟楫不达”,州城长年陷入“水乡泽国”之中。元蒙哥八年(1258),蒙哥汗命汝南王张柔镇守亳州。张柔到任后,亲率山前八军“疏沟渠泻卑湿、悉以砖瓦覆砌城墙外壁”(此前城墙为土砌,经水冲击、长期淹浸后皆毁坏)。拆除城内大户人家故宅对城墙外壁进行加固。张柔这次对州城的修建,被称作“今城址之始基焉”。

至明初,张柔加固的城墙历经风雨和黄水,已成残垣断壁。洪武初,重筑土城,并调武平卫守御。明宣德十年(1435)武平卫指挥周广“乃甃以砖瓦,包砌其城,筑陴浚隍,较前完固”。周广在原土城的基础上加以砖石包砌,修建女墙,疏浚城壕沟池,并开四门。四门直线对称,四条大街贯通四门,十字街口为亳州城的最高点大隅首。这次修建是亳州有砖城的起始,使得城郭更加牢固。

明弘治十一年(1498),知州刘宁、指挥石玺在城垣上增设城楼,分列四门之上,东曰“望仙楼”,西曰“朝真楼”,南曰“武胜楼”,北曰“吉庆楼”。楼呈方形,高20米,极其雄伟壮观。同时增设4个角楼,54个城铺楼。因城池形似卧牛,故称州城为卧牛城。

清雍正十二年(1735),知州卢见曾对城垣加以整修,遂改东城楼为“起凤”,西城楼为“来紫”,南城楼为“太和”,北城楼为“望华”。

乾隆二十七年(1762)二月,知州王鸣因城垣塌方而动工修建,耗时8个月,耗银14570两。工竣后,又改东城楼为“长垣”,西城楼为“观稼”,南城楼为“资庆”,北城楼为“云津”。

而后,亳州城垣时毁时修,嘉庆十八年(1813)、道光二年(1822)进行了两次大的修整,分别耗银1480两、14810两。

咸丰七年(1857),为加强对州城的防护,自州城东北至西北隅建护城砖圩一道,圩高一丈七尺,长一千零八十丈。圩墙共设8个门,人称“栅栏门”。同治六年(1868),又于河北城区建一城圩“德聚圩”,东起董家街,西至分司街,北起火神庙,南至涡河岸边,周长一千零八十丈。至建国前夕,城垣、砖圩尚基本完整。

据从小就在古城墙上玩耍的刘涛、梅开运两位老人回忆,建国前的亳州老城墙东西长二里二百步(约3里),南北长二里一百步(约二里半),周围长九里三十步(约5公里)。城体略呈正方形。城墙高约7米,上宽3—5米,下基约8—10米。墙体土夯筑,底基石垒,砖砌墙面,城墙内外自下而上各有收分。城墙上内侧有女墙,外侧有垛堞,又叫跺口,上有瞭望口,下有射眼。沿城墙四周每隔60米左右筑有凸出城墙之外的马头面,又叫敌台。西南角城墙上建有木兰庙,东南角建有奎星楼。城墙内有城壕又叫城海子,城墙外东、西、南三面挖有护城河,城墙下设有暗涵洞,城内积水可通过护城河,再流向涡河。

建国后,城垣失去防御作用,20世纪50年代初,城垣、砖圩逐渐被居民拆毁。1956年平整北面城垣建和平路,而后,东西南面城墙建成东、西、南环城路,地级亳州市成立后,三条环城路分别命名为蒙城路、涡阳路、利辛路。

新闻推荐

板桥苏联专家楼考察札记

板桥苏联专家楼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唐明摄□刘敏【最新解读】●板桥苏联专家楼并非苏式风格,而是窑洞式建筑。●板桥苏联专家楼并非楼房,从它的房屋结构上看,应属于小平房的范畴。6月22日,随“两...

武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武胜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