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板桥苏联专家楼考察札记

广安日报 2017-07-23 01:27 大字

板桥苏联专家楼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唐明摄

□刘敏

【最新解读】

●板桥苏联专家楼并非苏式风格,而是窑洞式建筑。

●板桥苏联专家楼并非楼房,从它的房屋结构上看,应属于小平房的范畴。

6月22日,随“两江行”采访组一同前往武胜县金光乡,坐落于该乡的板桥苏联专家楼,是我此次考察的主要目标之一。

板桥苏联专家楼,位于金光乡板桥村11组,建造于1957年,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现为广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武胜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载:“板桥苏联专家楼,坐西南朝东北,占地面积310平方米,砖石结构平房。面阔8间38.4米,进深2间7.8米,高5.3米。正面外墙石砌,室内拱形呈窑洞状。右侧21级石踏梯至楼顶,楼顶左侧砖砌一室,小青瓦屋面。1953—1957年,为解决武胜境内石油勘探技术问题,前苏联专家多次来华进行指导,并在板桥村修建了具有苏式风格的办公楼、住宅楼;次年,专家撤走,该建筑成为西南石油矿务局的管理用房。板桥苏联专家楼见证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历程,为研究西南地区石油工业的发展状况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物资料。2011年公布为广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从金光场镇到板桥苏联专家楼只有几分钟路程,据当地老乡介绍,在专家搂附近,以前都系石油工业的建筑设施,专家楼只是其中的建筑之一。原来,这里就是1958年川中石油大会战中,“女2井”的勘探基地之一。

通过对板桥苏联专家楼的实地考察后发现,其基本情况亦如《武胜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所载,但存在两点常识性错误。

一是板桥苏联专家楼并非苏式风格,而是窑洞式建筑。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的“穴居式”民居,其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在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中国人民创造性地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窑洞一般有靠崖式、下沉式、独立式等形式,靠山窑应用较多。

从窑洞的分类看,板桥苏联专家楼属于独立式砖砌窑洞。这类型是在没有适宜的地方开挖窑洞,便在地面上仿窑洞空间形态,用土坯、砖或石等建筑材料,建造独立的窑洞,也称为锢窑。这种窑洞看起来整洁、结实,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冬暖夏凉。传统的窑洞空间从外观上看是圆拱形的,虽然很普通,但是圆弧形更显得轻巧而活泼,这种源自自然的形式,不仅体现了传统思想里天圆地方的理念,同时也加大了内部的竖向空间,让人感觉开敞舒适。建筑专家刘加平先生评价:“窑洞冬暖夏凉,住着舒适、节能,同时传统的空间又渗透着与自然的和谐,朴素的外观在建筑美学上也是别具匠心。”

二是板桥苏联专家楼并非楼房,从它的房屋结构上看,应属于小平房的范畴。专家楼的右侧有一处露天的石踏道,拾级而上可至楼顶。楼顶并非卷形,而是用泥土将其拱顶填平后,再施以三合土抹成平顶,这样既解决了川东一带雨水多房屋渗漏的问题,又在房项四周加筑了砖砌围栏,供专家们茶余饭后登高远眺、休闲小憩之需。

板桥苏联专家楼的设计为什么不采用苏式建筑风格,也不沿用川东民居建造,偏偏采用了西北窑洞式建筑呢?我推测,其原因或许与这批转战川中石油会战的前苏联专家有关。据载,苏联专家于建国之初就进入中国境内,帮助新中国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川中石油会战是1958年,参加会战的石油工人和苏联专家均来自全国各地。新中国早期的石油开采,主要在西北地区,而参与板桥“女2井”建设的苏联专家,有可能就来自于西北地区。这些长期生活在西北地区的苏联专家,早就习惯于西北的窑洞建筑。特别是当时的川中石油战区内,条件十分艰苦,百业待兴,而对习惯于窑洞生活的外国专家,也就因陋就简地提议建起了这座西北风情的窑洞式建筑吧。

新闻推荐

茶山村:低海拔种茶的试验地

松树林里至今散落有少许茶树。□武胜记者站张建斌本报记者胡佐斌文/图武胜县在广安市属低海拔县,境内无高山,全县最高海拔仅426米。一般情况下,像这样的地质条件,并不适合茶叶的批量种植,因而武胜县不...

武胜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武胜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