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嘉陵江上有险关元史所载“七星关”或在龙女镇

广安日报 2017-06-18 04:06 大字

有许多楼房和水塔的地方即为螺蛳堡。

今被称为七鼎罐的七星桥。

□武胜记者站闫金强本报记者胡佐斌文/图

古代的“关”,是指在险要地方或国界设立的守卫处所,控制着重要的水路或陆路。宋元交战时期,嘉陵江沿江也设有一些重要的关隘,其中有一个关便位于今武胜县境内,它就是七星关。

关于七星关,《元史》有记载,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王子今在所著《古代蜀道的“关”》一文中,也曾以七星关为例,来说明蜀关军事设计的严密。

七星关具体在武胜县的哪里,由于史料依据不充分,人们至今没有定论,甚至也从未去研究,乃至现在很多武胜人也未曾听说过“七星关”这一地名。

记者查阅史料,仔细研判,初步认为,七星关应该就在今龙女场镇。

七星关在武胜县境内无疑

《元史》关于七星关的记载,出现在《元史·列传第四十一·李进》中。

李进,保定曲阳(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人,是宋元时期蒙古军一位重要的军事将领,曾任蒙古军的明威将军、管军总管、怀远大将军、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佥事等重要官职。

李进一直以勇猛著称。他自幼入伍,跟随张柔征战,1250年春,张柔在龙冈筑堡与宋军对峙,不久淮河涨大水,宋军便以大量水军突然行船前来进攻,蒙古军主帅察罕率兵迎战,李进则率15名士兵,乘一小船转战十余里,夺得宋军一巨舰而立下战功,升为百户。

元宪宗(蒙哥)八年(1258),蒙古大军西征,时任河南经略大使的史天泽(后任元朝丞相)从各路军中挑选矫健勇猛的战士组成侍卫军,跟随宪宗亲征,李进被任命为侍卫军总把。当年九月,蒙古大军取道陈仓,入兴元(今汉中),越过米仓关,一路荒凉,道路堵塞,李进带领士兵一路砍树开道700余里,后沿江而下,于十一月抵达定远(今武胜县)七星关,经过一夜猛战,顺利夺下七星关,为蒙古军攻打下游的钓鱼城打开了前进的道路。

关于李进越米仓关、夺下定远七星关的这段历史,《元史·列传第四十一·李进》原文如此记载:

戊午,宪宗西征,丞相史天泽时为河南经略大使,选诸道兵之骁勇者从,遂命进为总把。是年秋九月,道由陈仓入兴元,度米仓关,其地荒塞不通,进伐木开道七百余里。冬十一月,至定远七星关,其关上下皆筑连堡,宋以五百人守之,巴渠江水环堡东流。天泽命进往关下说降之,不从。进潜视间道,归白天泽曰:“彼可取也。”是夜二鼓,天泽遣进率勇士七十人,掩其不备,攻之,脱门枢而入者二十人。守门者觉,拔刀拒之,进被伤,不以为病。悬门俄闭,诸军不得入,进与二十人力战,杀伤三十人。后兵走上堡,进乃毁悬门,纳诸军,追至上堡,杀伤益众,宋兵不能敌,弃走。夜将旦,进遂得其堡,守之,关路始通,诸军尽度。进以功受上赏。

这段文字,详细记叙了李进的勇猛。当时宋军守卫七星关有500人,而且守卫设施极为严密,“上下皆筑连堡”,即既有上堡又有下堡,而且上下相通,可相互支援。同时,门口另设有悬门,即便敌人先破门而入,若再放下悬门,则可对进来的敌人形成围攻。当夜,李进率领70名勇士,沿着小道抵近下堡,趁宋军不备,取下门轴,悄然而入。但刚进去20来人时,就被宋军发现了,守门宋军将李进当场砍伤,同时悬门也很快放了下来,李进和20来名士兵被困于堡中。然而李进却临危不惧,带着这20来名士兵力战,杀伤30余名宋军守兵后,派这20来名士兵继续进攻上堡,他则毁掉悬门,将门外的数十名勇士接入,再一并冲入上堡,杀伤宋军一大片,致宋军大乱,没法迎战,纷纷逃走。到天将亮时,整个七星关就被拿下来了,关路由此打通,蒙古大军则继续沿江而下。

带领70余人攻下500余人守卫的重要关口,这成为李进一生中最为经典的战例,由于立下奇功,李进则获得了元宪宗的亲赏,从原文的“定远七星关”“巴渠”,可以充分肯定,此定远就是今武胜县的前身,七星关在今武胜县境内无疑。何况,原文紧接着这样的记载:“己未春二月,天泽兵至行在所,围合州钓鱼山寨。”这里也充分表明,七星关在钓鱼山寨(今合川钓鱼城)的上游。

这里需特别说明的是,文中“巴渠江水环堡东流”容易误读为“巴/渠江水/环堡东流”,认为说的是渠江。实则不然,这句应该读为“巴渠/江水/环堡东流”,这里的“巴渠”并非指渠江,而是对四川境内江河的泛指。结合“定远”这一限定,七星关下的江水必为嘉陵江。

龙女场螺蛳堡或为七星关遗址

七星关在武胜县嘉陵江畔无疑,但具体在武胜县哪个地方,直到今天,仍未有专家进行考证。

不过,早在民国时期,武胜就有人在关注这个问题了。如民国十九年版《新修武胜县志·山水》在介绍到龙女寺部分时,有这样的记载:“山右曰灵台,曰陈家寨,皆险绝。其下有七星桥在市南,上有玛瑙崖,壁立千仞。疑即古之七星关。”

这里,民国县志将龙女老街后的玛瑙崖疑为古时的七星关,并认为,七星关的得名源于市南的七星桥。

七星桥今仍在,在龙女镇小河村纪检组长谭向东的带领下,记者很快找到了七星桥的位置。不过,这桥却被人们取了新的名字:七鼎罐。这是一座跨小溪的独拱石桥,小溪源于大巴岩与灵佛岩之间的佛涎沟,过桥后即为悬崖,下方为深沟,绕龙女寺(今龙女小学)入嘉陵江。

谭向东说,这座桥以前两边都有石护栏,护栏的石柱上凿有如鼓的饰物,老百姓称之为“罐罐”,外侧有4个,里侧有3个,于是桥便称之为“七鼎罐”。他还特别强调,这是一座老桥,龙女场没人说得出它的历史。而今,这七个“罐”都被毁了,但外侧的石栏仍在,里侧的护栏已拆除,另修了民房。

记者认为,七星关的得名源于七星桥的说法不太可信,倒有可能是七星桥的得名源于七星关,而七星关也非玛瑙岩。结合龙女场镇的地形和《元史》的记载,记者认为,今龙女场镇中的螺蛳堡为七星关遗址的可能性极大。

螺蛳堡的地形极为独特,它是独立的一个山头,前临嘉陵江,佛涎沟的溪水绕右侧入江,从米桶沟而出的小河水流至螺蛳堡后侧,再绕左侧而入嘉陵江,螺蛳堡右后侧的两水之间也是位置较低的洼地。因此,螺蛳堡作为防守之地,十分理想。同时,螺蛳堡的顶部极为平旷,临江坡面的龙女小学,即以前的龙女寺,也为一台地。这样的地形与《元史》所载七星关上堡、下堡也十分吻合。

更为奇特的是,螺蛳堡接江的龙女码头处,原有三个间隔差不多的大磐石,呈直线从码头延至江心,且一个比一个大,上方相对平整,若用铁链将三个磐石相连,再铺木成桥,并与螺蛳堡连为一体,居以重兵,封锁江船,这样的封江关隘恐怕是天下无二了。

再者,螺蛳堡除临江面以外,其他各面则是悬崖包围,之间的间隙之地很难置以重兵,按常理,若在螺蛳堡置关,敌人是很难攻下的。或如此,宋元交战时,元宪宗率数万大军过米仓关,沿嘉陵江乘船长驱而下,直到今武胜县龙女镇这一位置,即七星关,才遇到军船难以继下的情况,故《元史·李进传》中,李进过米仓关后,仅两个月便抵达了定远七星关。然而,遇到七星关之险后,浩浩荡荡的蒙古军尽管拥兵数万,却依然没法大举强攻,其主帅史天泽只得先采取劝降之术,见劝降不成,便派李进奇袭,终获成功。

关于七星关的得名,记者认为,它应源于今龙女场镇后的诸多险岩。谭向东说,场镇后方共有7座岩,依江水流向,从下往上数依次为:大巴岩、灵佛岩、玛瑙岩、马口岩、二塍岩、标帜岩和佛尔岩。

以上仅为记者的分析,七星关是否就为龙女场镇的螺蛳堡,还有待专家的进一步考证。

新闻推荐

送教下乡促教育均衡发展

本报讯(廖本斌武胜记者站姚毅)近日,武胜县2016—2017学年度“国培计划”初中数学第四次送教下乡活动在该县猛山学校举行。此次活动,旨在进一步加强城乡教育交流,促进城乡教师互动,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武胜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武胜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