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见证定远古城悠久历史的明代城墙

广安日报 2016-11-06 00:00 大字

黄桷树根盘绕南城墙,愈显其苍劲与厚重。

□刘敏 文/图

不管你是乘车还是步行,在即将进入中心场镇时,你都会被公路一侧的一段古城墙所吸引。这段凸现在眼前的不足百米、用青石铺砌的城墙,就是明代定远古城所遗留的重要遗迹之一,现为四川省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

城墙,是农耕时代为应对战争,使用土木、砖石等材料,在都邑四周建起的用作防御的障碍性建筑。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展,国内许多城市的古城墙遭到拆除,目前现存并列入全部保护的,仅南京、平遥、蓬莱、西安、寿县、开封、商丘等十多处。中心镇这段残存的定远古城明代城墙,目前在广安市域内,也就仅此一处。

1287年,定远州降为县,开始了它为县级行政建置的历史,初治女菁坪(今旧县乡)。据《新修武胜县志》载,“初治山势危险,逼近江岸,上有覆压之患,下有昏垫之灾”,明嘉靖三十年(1551)奏请迁址于庙坝,即今中心镇。又据清嘉庆本《定远县志》载,“……知县胡濂相地,沿冈为石城,周回五百余丈,城门四,东曰宾旸,南曰来薰,西曰庆成,北曰拱拯。又于四门之傍各为小门。万历间妖贼田统聚众攻城时,知县陈善因请崇其垣,经始于署县事合州判官田天性,督成于本学训刘日卿,闭四小门,城高一丈五尺,周四里二分,计六百六十六丈,更四门曰文明、武胜、朝阳、延景。国朝并入合州,墙多倾塌。雍正六年设县,乾隆年闰九月,钦奉上谕,丈量修理,知县邱仰文暨署事胡观海,协士民先后修砌完固,计垛口四十六处,炮台四,水硐门三,一在田家堰,一在杨家堰,一在城隍庙沟。又于乾隆四十四年,知县袁文涣补修城楼,更门曰东升、南薰、西成、北辰。”

清嘉庆版《定远县志》是我们目前所见县志中最早的版本,从记载可知,定远旧城系明嘉靖三十年(1551),以旧治石崩水溢而改迁庙坝(今中心场镇)。辛亥八月,即嘉靖三十年(1551)八月,知县胡濂到庙坝相地,筑城墙“周回五百余丈”。明代的一尺为0.283米,一丈是2.83米,“五百余丈”相当于1400至1500米左右。初置城门四座,东称“宾旸”,南称“来薰”,西称“庆成”,北称“拱拯”。于四门傍又有小门。这是明嘉靖三十年新建定远县城墙,即圈城的规模。到了明万历年间(1573-1620)田统聚众攻城,知县陈善补修城垣,“城高一丈五尺,周四里二分,计六百六十六丈”,即1900余米,在嘉靖年代城墙的基础上新增了400余米,四门也更名为“文明”“武胜”“朝阳”“延景”。到了清代,城墙墙体多倾塌,于乾隆年闰九月,再次进行补修,新置城墙垛口46处、炮台4座、水硐门3座。又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进行了城楼维修,再次将城门更名为“东升”“南薰”“西成”“北辰”。

据当地老年人回忆,定远古城墙到建国初期尚基本保存完整。建国以后,由于工农业生产和基本建设需要,除东门、北门和南门尚残存约数百米城墙外,大部分城墙被拆除。北面城墙,东西走向,残存97米,宽2.6米,高3.8至4.9米不等;墙体由内外条石叠砌,中间施夯土,占地面积15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928平方米。东、南门城墙,建筑形制与北城墙相同,残长近300米。与北城墙不同的是,这处城墙的墙身多被黄桷树根所掩蔽,愈彰显其苍劲与厚重。

新闻推荐

规范入团程序 提高团建科学化水平

本报讯(杨露武胜记者站文伟)“利用‘五四\’‘一二·九\’等节点,开展各项庆祝、纪念活动,年已吸引名优秀青年加入共青团组织。”月日,记者从共青团武胜县委获悉,该县按照“坚持标准、控制规模、提高质...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