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古城话兴衰
拥有402年置县史的定远古城一隅。
□刘敏/文 本报记者 唐云峰/图
中心镇,初名庙坝,俗称庙儿坝,别名庙靖坝,是武胜县的重镇之一,也是嘉陵江畔历史文化积淀较厚重的奇葩之域。明嘉靖三十年(1551),定远县将治所从旧县迁于此。据《新修武胜县志》诠释,定远之名,是取“永远安定”之意。在明清县辖乡里制时期,曾于中心置恩永里,统领县城。据新编《武胜县志》载,民国二年(1913),其地更名城厢;民国三年(1914),因定远名与安徽、陕西、云南等属县重名,故据元曾于境内置过武胜军,又因有武胜山,遂更县名为武胜。民国十六年(1927)改置附城乡,民国二十八年(1939)建中心镇。“中心”,因何得名,史料无载,从字面解释,应为与四周距离相等的位置,常用来指在某一方面占重要地位的城市或地区。也许是因其为武胜县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而故名吧。1953年6月23日,武胜告别了历时402年之久的县级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所在地——中心镇,迁徙至今冶——沿口镇。
定远古城所处位置为三面环江,古城位于一级台地上。东南面地理位置较高,下为悬崖,西临山丘,北与公路相连。据方志记载,明嘉靖古城初建时“周回五百余丈”,
明代万历年间“周四里二分,计六百六十六丈”,至清嘉庆,城内分布有大小街道13条之多,在禹王宫设有米市,衙门前设有菜市,南街设布市,东门外置酒市。古城内还专门开凿有供消防用水的田家堰和杨家堰。古城公共设施一应俱全,亦如方志所载:“居上临下之地,堂构巍峨,所以肃观瞻也。兴养立教之区,法度周详,所以无缺略也。……体统相制,一官必建一署,印官佐襍而外,明礼则有儒学署,诘奸宄则有汎防署,以及备荒旱之常平仓,戒不虞之军器局。至于飨孤子、食耆老,则养济院、育婴堂又必备焉。凡百执事,废者修之,圯者耸之。堂岩岩,庑翼翼,盖工善吏勤,制度一臻备矣。”
定远古城发展至民国时期,又新增了印山公园、体育场、图书馆、民众教育馆等现代公共文体设施,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城区的城市功能。
遗憾的是,这座历时数百载的古城,自1953年县治迁徙以后,逐渐走向衰微。特别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武胜缫丝厂、灯泡厂的进入,成片的古建筑被现代的厂房、办公房所取代;尤其是近几年,由于成片区性的危房改造,市政建设已将古城改变得面目全非。
尽管如此,这座素有“九街十八巷、九宫十八庙”之誉的古城,还保存着一批古代文物建筑群,这些古建筑群大多始建于明末清初,如现在还遗存的明代城墙、文庙、天上宫、文昌宫、武庙、城隍庙、万寿宫、镜心亭、传教士故宅等。虽然这些建筑年久失修,有的甚至已岌岌可危,但鉴于这些古代建筑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先后被省、市、县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屈指可数的文物建筑,已成为见证定远古城兴衰历程的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例证。
新闻推荐
老师指导学生训练舞蹈。(资料图片)□文云平胡勇游剑峰入学率100%、无辍学100%、教育完成率100%、学校标准化率100%,这是武胜县猛山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成果。昔日的一所从基础环境到师资力量都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