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徐展开的画卷
□蜀东泊客
【作家名片】
曹馨,1970年8月生,四川武胜人。从事过教师、文秘、行政工作,在文化系统工作多年,一直钟情于文艺创作。2009年被广安市推荐为中国青年文化使者,参加中韩青年友好使者代表团赴韩国友好访问。著有专著诗文合集《凡音集》、诗词集《清泉流韵》、长篇小说《宝箴缘》等。
历史小说《宝箴缘》以“全国罕有、蜀中一绝”的宝箴塞修建始末,以及其主人段襄臣、段仁清父子为代表的两代人,在清末民初叱咤风云于川东北“合、武、潼、蓬、遂”黑白两道和袍哥人家间的历历往事,勾勒出一个土豪家族的命运轨迹,描摹了一幅民国时期乡村社会人文动态长卷,为广大读者提炼出了川东北大地独有的民俗之魂。
历朝历代,每每分久必合之际,整个社会就会陷入刀兵四起、干戈汹涌的动荡之境。为躲避匪患、惠及子孙,富甲全县、号称“段半县”的段襄臣选中原居住地院子附近的风水宝地,大兴土木,耗时若干年,终于建成了宝箴塞这集居住和防匪于一体的进可攻、退可守的建筑群落。他当时没有想到,时光流转一百多年后,宝箴塞渡尽“打打杀杀”的劫波,尘埃落定后,不经意间已经成为了日渐富足的老百姓们缅怀过去、珍惜现在、展望未来时不可或缺的一个休闲之去处。犹如万里长城,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长城最初的功用已湮没为传说,但它衍生出来的诸多故事早不胫而走,成为了庙堂之上的青卷尺牍、各色人等每每兴起时的谈资。
魏、蜀、吴三国时期,虽然不过是人类长河中泛起的一朵并不十分起眼的浪花,但是经过罗贯中等人用小说、评书等各种方式不断演绎,最终让这段历史在走进历史学家视野的同时,也凭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永久地活在了不同时代千千万万的读者心中。而罗贯中等人作为主要推手的代表人士,自然也成了人们有意或者无意中言及的对象了。《宝箴缘》的作者曹馨,在见证、助推宝箴塞从一个籍籍无名的粮库到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过程中,利用他与学俱来的文字情缘,根据所收集到的大量一手资料,伏案数年,创作出这部长达二十六万字的《宝箴缘》。这个“缘”,既包括了段家修建宝箴塞的“缘”,也有凝聚着作者心血的“堆垛之缘”,还有读者阅读该书,了解宝箴塞、走进宝箴塞、解读宝箴塞的邂逅之“缘分”在里面。著名作家马识途的小说《巴陵野老盗官记》,写北洋军阀时期的故事,和“宝箴塞事件”是紧前紧后发生的事情,改编成电影《让子弹飞》后可以说火爆一时,一票难求。倘若有朝一日《宝箴缘》也有幸被改编成电影的话,相信流传一百余年、有着深厚现实底蕴的“宝箴塞”故事,再加上导演的深耕力作,完全是有可能让“宝箴塞”也“飞”起来,成为一颗祖国大地上的璀璨之文物明珠。
曾经读到一篇关于烈面溪的散文,写烈面溪的来历,印象颇深的是说“列”字下面四点底,意为四条溪水汇入嘉陵江。作为历史小说,《宝箴缘》有时候又荡开笔墨,将武胜县的地理知识融合其中。比如写段襄臣到当时的武胜县城中心镇去开会,因为无聊,乘船逆流而上来到沿口镇,记录下“沿口镇三面浅丘环绕,山清水秀,有五条街从山上直达江边,印证了五马归槽的传说”,凸显了沿口镇这块风水宝地。另外还一一罗列了位于沿口镇附近的诸多殿、庙、阁、寺等,让读者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又不知不觉了解了作为武胜县现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沿口镇的来龙去脉,让人在慨叹中国地名和中国成语故事互为佐证博大精深的同时,同样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读《宝箴缘》,跟随作者在徐徐展开的这幅川东北地方历史和地理的画卷中穿行,且行且看,且看且思,趣味多多,受益匪浅。
曹馨写作此书前,还曾出版过两本专著,《凡音集》和《清泉流韵》。《凡音集》里面有散文、方言小品、诗词等各类作品。记得《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坤在一次授课时,建议一个作者最好将某种文体写到极致,再向其他的体裁去突破。笔者不以为然,反倒觉得在写作实践过程中,每一个写作者,倘若兴之所至,是完全可以大胆地去尝试进行各种文体的创作的。因为只有在不断尝试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找到适合自己创作的方向和道路。找准了自己创作的方向和道路,才能连续不断突破和超越自己,在创作的道路上走得更久,也走得更远。曹馨的创作之路,便是如此。
新闻推荐
3月1日,驱车从武胜县城出发,沿南渝高速行驶,10余分钟到达街子镇。只见标准化厂房拔地而起,厂房内机器轰鸣,一座现代化工业新城雏形初现。街子镇的“脱胎换骨”与武胜工业发展实施的全域规划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