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清平古代遗址寻踪

广安日报 2016-05-01 21:05 大字

叉叉土遗址。

窑田窑址废弃物品堆积层。

□刘敏 文/图

在笔者三十余载的考古生涯中,考察过的古文化遗址数以百计,但像武胜县清平镇这样一个古人类活动相对集中、古文化遗址多且密集的乡镇,我还很少见到,在广安市境域内亦属罕见。

考古学概念中的遗址,是指人类活动的遗迹,既包括人类为不同用途所营建的建筑群体,也包括人类对自然环境利用和加工而遗留的一些场所。遗址的特点表现为不完整的残存物,具有一定的区域范围,很多史前遗址、远古遗址多深埋地表以下。埋藏地下的遗址的发现多与人类活动有关,如农业生产、建筑工地施工等;很多古代遗址属于探险发现。古代城市、古代建筑遗址多为残垣断壁,各种生活用品表现为残破和不完整,但可以通过考古和人类学研究寻找人类生活轨迹。遗址为文物,属于文化古迹,因而在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工作中备受重视。

清平镇,位于武胜县西南,东与嘉陵江相滨,西与重庆市合川区燕窝镇接壤,南与合川区古楼镇为邻,北与本县中心镇、新学乡相接,幅员面积39.1平方公里。就在这39.1平方公里的沿江一线,分布着东周、秦、汉至唐宋的古代遗址7处,其中,古聚落生活遗址3处,古窑址4处。

古聚落生活遗址

叉叉土东周至汉遗址,在清平镇观桥村1组,地处嘉陵江西岸一级台地上,分布面积约12000平方米。遗址区表面距嘉陵江水面约20米,东、北侧边缘下均为嘉陵江漫滩,西部有清平镇街道由北至南穿越,南侧下方为吴家溪沟。该遗址文化层厚1.2米左右,遗址内有大量陶片、瓷器残件等暴露于地表,遗址中部雨水冲刷暴露青石墙基遗迹。在遗址地层及地表采集有部分标本。年代从战国至南宋,其中第2层为宋代文化堆积,第3层为唐代文化堆积,第4层为战国至秦汉时期文化堆积。

吴家坝汉至唐宋遗址,也位于清平镇观桥村1组,地处嘉陵江西岸一级台地上,分布面积100000平方米(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200米)。文化层厚1.1米左右,遗址范围内有大量陶片(包括瓦当)及白瓷、青瓷、酱釉瓷器皿(碗、盏等)残片等暴露于地表。在遗址中部耕地中,发现有少量汉砖被村民用作地界标志物;在遗址北部边缘,发现大量青色条石。在遗址地层及地表采集有部分标本。年代初断为汉至唐宋时期,其中第3、4、5、6文化层为唐宋至明清时期文化堆积,第7层为汉代文化堆积。

耿家溪口秦汉遗址,也在清平镇观桥村1组。遗址地处嘉陵江西岸一级阶地,分布面积约15000平方米(南北长150米,东西宽100米)。遗址地层可分5层,其间夹杂大量夹砂红、褐、灰色陶片、陶粒及炭屑,厚约30厘米;5层下为黄色生土。在遗址地层中采集有部分标本。

古窑址

白沙嘴宋元窑址,位于清平镇南溪村2组冉家坝东部,现存部分红烧土堆积层,堆积层中有青灰色小方砖出露,另有稍厚的红色残砖(厚8厘米以上)出露。红烧土堆积层剖面略呈半圆形(上平下弧),顶端距地表约50厘米,厚10至115厘米,分布宽度约5.5米,建筑于细砂土之上。在窑址附近采集有少量标本。该窑址暂命名为白沙嘴窑址,年代初断为宋元时期,面积约100平方米。

窑湾东汉窑址,在清平镇铜鼓村5组,地处嘉陵江西岸江边三级阶地,分布面积1000平方米,多处发现红烧土,残留窑炉。暴露部分文化层立面宽3.6米、高1.2米,距地表1.5米;出土汉花纹砖标本,残长35厘米、宽22厘米、厚11.5厘米,榫头宽6.5厘米。四周发现生活遗迹,暴露地表有石磨盘、石碾子、瓷片、缸片等标本。

瓦窑梁子窑址,在冉家坝东边之糖坊嘴,已大面积垮塌,但窑室位置仍可辨,同时在窑室两侧有大量红色及青灰色陶砖出露,其间夹杂有青花瓷残片(碗底、碗口沿等)、粗瓷残片(罐底等)及灰色陶瓦碎片,年代初断为明代,面积100平方米。

窑田宋至明清窑址,在清平镇铜鼓村3组,整体分布范围约2000平方米。窑址有两处,东边瓷窑,西边瓦窑,相距35米。瓷窑遗存有废弃物品堆积层和炉壁一侧,废弃物品堆积层有大量瓷片、缸片,炉壁距地表0.40米,暴露地面文化层1米,壁宽0.09—0.11米,文化层为红烧土。瓦窑Y2距地表1.4米,暴露地面文化层0.52米,遗留有少许灰陶片。

新闻推荐

石盘乡深入推进惠民帮扶工作

本报讯今年以来,武胜县石盘乡在推进帮扶工作中,明确帮扶责任、营造帮扶氛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该乡成立了惠民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帮扶责任,并将惠民帮扶工作纳入机关干部的日常考核范围,在全镇范...

武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