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地选村:古建典范桅帜湾

广安日报 2018-01-07 01:38 大字

王家祠堂的屋梁。

墙体由整块条石砌成,彰显大气与威严。

下桅帜湾门外的巨型桅磴。

下桅帜湾为四合院,如今仍相当气派。

王家祠堂大门系牌坊式设计,石壁如琵琶。

下桅帜湾的红木斜撑。

上桅帜湾的“福”字石窗花。

下桅帜湾设计精巧,排水细节也考虑周全。

下桅帜湾的精美脊饰。

囗邻水记者站熊兴文刘伟本报记者张启富胡佐斌文/图

地选村,是邻水县王家镇场镇所在地,也是当地王氏家族的发源地。

2017年11月23日,记者来到地选村,听故事,看古迹,收获颇多。而印象最深的,则是村里的古建筑。

今王家镇场镇,王氏家族的老宅共有三处:王家祠堂、上桅帜湾和下桅帜湾。

王家祠堂是三者中保存较差的一座老宅,由于多年无人居住和修补,老屋十分破败,但里面的石刻与木雕工艺较为精湛。如祠堂门口借用了牌坊式设计,门口两侧的石壁做成琵琶状,并镶刻着花草文饰。

残破的屋内立有一块石碑,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所刻的《宗祠序》。根据碑文可知,当地王氏一族于明洪武十年(1377)从湖广麻城县孝感乡入川。当时入川共有三弟兄:始祖王觉才入邻水后

落业王家场般穴嘴,二祖王子才与三祖王普才则落业于丰禾场。王氏三兄弟入邻水后,到清光绪年间,已500余年,中途虽经诸多战乱,甚至张献忠据蜀时的战争,但王氏仍有后人幸免,进而得以繁衍。清嘉庆年间,白莲教起义,各地增修寨堡,王家场王氏一族在王行九、王傚芳二人的牵头下,结寨保族,使王氏一族得以延续。到清光绪年间,王家场与丰禾场两地的王氏已达三四千户,可谓是家族宏兴。正是这一背景下,王家场王氏经众议募捐,修建宗祠。

王行九,即今王家镇家喻户晓的清朝人物——九老爷,是国子监(清政府的最高学府)太学生,本名王卿,因排行老九,故人称王行九,又称九老爷。九老爷为人慷慨,乐善好施,其两个姻亲蓝渠、曾元皆为进士出身,故在当地颇有名望,影响甚远。

九老爷住下桅帜湾,但下桅帜湾的古院落却非九老爷所建,而是九老爷的长兄大老爷所建。传说大老爷从小喜欢舞拳弄棒,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经过各级擂台比赛选拔到朝廷,由皇帝钦点为状元,并授予大清龙旗,赏黄金白银若干两。大老爷成名后衣锦还乡,寻得一宝地,建成新宅。新宅门外,左右各一个高1米有余的桅磴,桅磴上插上四五丈高的桅杆,上面飘着清廷大龙旗,很是气派。

由于大老爷新宅外有高高的桅杆和旗帜,故被称为桅帜湾。然而大老爷出生的老宅当时仍在,为了区分方便,人们便把老宅称为上桅帜湾,新宅则改称下桅帜湾。

不得不说,下桅帜湾在某些方面的设计实在是精巧之至,堪称古建典范。

一是院外那对雄壮而精美的桅磴,这在现存的川东古建筑中鲜见第二例。据王氏族人介绍,约10年前,曾有人欲以两万元的价格买走,被族人拒绝。

二是院内的上天井内,有一对斜撑,雕刻成龙头鱼尾状(书名“螭吻”),且为红木材质。上世纪80年初,也曾有人欲以2000元的价格买走,同样被王氏族人拒绝。

三是屋顶精妙绝伦的脊饰。脊饰高度与宽度大致相当,但却做成多层楼阁式样,梯道、阁柱、轩窗都非常分明,阁内有二人对弈,阁顶则为花鸟禽兽和祥云等。同时颜色处理上还是彩绘,虽历经数百年风雨,但色彩依存。

下桅帜湾还出了一位抗日英雄,此人名为陈绍棠,少将军衔,国民党军第36集团军204师步兵指挥官,1944年5月21日,在河南陕县秦家坡指挥部队同日军激战中阵亡。据王氏族人介绍,陈绍棠出生于王家镇场镇后的山寨上,但父母早亡,长期流浪街头巷尾乞讨,夜晚居屋檐下。一日,他行乞到下桅帜湾,被恶狗追咬,陈绍棠躲闪不及,一跃跳上堂屋擂子上面。王氏族人很可怜这一小孩,便收留家中打杂,看家护院。陈绍棠长大成人后,不安于现状,想出人头地,便悄悄拉起“杆子”,聚民为伍,打富济贫,名望俱增。时值抗日,政府诏安,将他的队伍进行整编为国民革命军,开赴抗日前线,他屡立战功,晋升为少将。

在王氏族人的介绍中,上桅帜湾也曾有着辉煌的历史,据说在上世纪30年代初,红四军总医院曾设在此处。由于缺乏史料依据,其真实与否,还待确认。

新闻推荐

脐橙园里采摘乐

本报讯(邻水记者站姜慧记者周文平)“这个脐橙又大又甜,好好吃哟!”“好多脐橙啊,真漂亮!”12月31日上午,邻水县丰禾镇团结果场里一派热闹的景象。30余辆汽车排成了长龙,漫山遍野金黄的脐橙挂满枝头,果场...

邻水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邻水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