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艺术瑰宝待传承 ——记四龙降泽和他的藏式药泥面具

四川工人日报 2016-09-21 00:00 大字

据松赞干布《知识总汇》经文记载,向泥土中参合各类药物混合而成的混合物,名为药泥。而药泥制作的藏传面具起源于1300多年前,该面具具有浓郁的康巴文化特色的同时,又保持着古印度、西藏藏传艺术风格,它色彩绚丽、造型夸张精美,蕴含着博大精深的藏传佛教文化,是集民族、宗教、医学、民间工艺文化的艺术瑰宝。

“神土圣水”的结合

四龙降泽,是藏族药泥面具第五代传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继承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也是一位著名的民间艺人。在中秋佳节,记者终于见到了这位甘孜州新龙县的藏式药泥面具制作技艺大师。

新龙县的沿江公路边有一座略显沧桑的两层楼小建筑,这就是四龙降泽自己开办的雪域民族工艺品厂。在一楼的展厅里,墙上挂满了各种五彩斑斓的精致药泥面具:有藏区著名的三大护法神之一的莲花生大师,也有格萨尔王和她的妃子、将领们以及玛哈嘎拉护法神的一系列面具。各种面具形态各异,表情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四龙降泽告诉记者,这里所有面具都是他手工制作而成。“我们藏区对这些宗教形象都有详细的规定,不能自己想当然去制作,必须基于相应的规则习俗,然后再添加自己的设计。”

据四龙大师所述,为保留住祖先历经千年的泥塑工艺与药泥面具的传统技艺,多年来,在工作之余他都向自己的叔叔们学习,就算早已独当一面也是如此。四龙降泽说,藏式药泥面具的制作设计过程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说着他翻开了一本名为《迷旁·智者入门》的全书,只见上面记载:制作面具的泥土必须采用海拔4600米以上神山的泥土和水及参合宗教圣物80余种、珍珠70丸,以及其他名贵藏药60余种、红景天等中草药60余种、玛瑙等宝石80余种、草果等香药25种。并且面具的上色原料也都是矿物质。因此,位于新龙县境内的雄龙扎噶神山便成为了四龙大师理想的采取泥土之地。

“三不一便”抗病毒

药泥面具制作程序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其中的奥秘外行人却很难懂。四龙降泽介绍道,藏药的配方十分讲究,如果配置不当,面具就会很快变质,从而产生毒素。虽然有11位工匠分担着在制作面具过程中的各阶段工序,但面具的藏药配方这一步一直还是由四龙降泽亲自制作的。当记者向四龙降泽处打听药泥配方时,被告知因其家族以及当地的规定,药泥配方技术是不可外传的,但是从他手中诞生的面具一定是“三不一便”的,即不腐烂、不污染、不脱色且携带方便,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文化遗产待传承

“所有的药泥面具和佛擦都是全手工打造,成品出来后还要请高僧们为其开光加持,不过由于新龙县地理位置很偏僻,环境跟城市没法比,所以它们的发展并不是很好。”四龙降泽遗憾地告诉记者,他最担心的还是想要学习这项技艺的年轻人很少。另外,作为家族传统工艺,有着无法传给外人的规定也极大限制了药泥面具技艺的开拓发展。无奈的四龙大师只得多次找来自己的侄儿晚辈们,希望他们能够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可惜在晚辈们看来药泥面具并不能挣大钱,对这古老的东西不感兴趣。

对于藏式药泥面具文化的传播,四龙降泽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心愿,就是想写一本有关藏式药泥面具的工具书,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通过书中内容了解到药泥面具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更多的年轻人爱上它。

本报记者 赵渊池文/图

新闻推荐

新龙县提升基层干部双语能力

本报讯(田忠明叶俊沁)今年以来,新龙县积极探索藏汉双语培训督导工作,通过“外力”施压促“内力”提升,进一步提升基层干部队伍双语能力。突出“训”,进“三个课堂”。以县委党校为主阵地,组织基层干部轮...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