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他们奔赴藏区,奉献智慧与心血,是对援藏工作的一种“传承”。传承一种援藏的使命,传承一种责任,传承一种义务,传承一种大爱,是他们—— 携手托起藏族同胞的健康梦 —

宜宾日报 2016-09-10 00:00 大字

[摘要]——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对口援藏工作侧记

认真了解病情为藏族同胞义诊

□本报记者 段晓娟

近日,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两名援藏医生凯旋,他们是手术室护士王国珍、急诊科医生宋海潮,圆满完成了为期两年的援藏任务。

更为可喜的是,9月1日在市委党校召开的宜宾市援藏援彝干部人才工作总结动员会上,宣读了第三批援藏工作先进个人表彰文件,王国珍被评为四川省对口援藏工作先进个人,宋海潮被评为甘孜州援建工作先进个人。

这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荣誉,更是倾注着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所有医务人员的责任与担当,他们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及医疗卫生部门的号召,曾多次派医护人员进藏援建,一批又一批,一人又一人,一如既往地关心、关注藏区的医疗事业的发展,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深受藏区人民称道。

带着重托奔赴藏区

2014年8月,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到援藏任务后,医院领导高度重视,精心挑选两名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的医务人员,即手术室护士王国珍、急诊科医生宋海潮。他们带着医院所有医护人员的嘱托以及宜宾人民对藏区人民的关爱,奔赴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挂职新龙县人民医院副院长。

这也是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第三批援藏医务人员,他们用自己的真心、真情和大爱,守护着藏族同胞的健康与幸福,赢得了当地政府、群众的赞誉。

援藏期间,王国珍和宋海潮充分尊重藏族同胞的民族风俗习惯,积极同藏族同胞友好沟通与交住。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充分体现了自己对藏族同胞的尊重,用当地群众习惯接受的方式、方法与藏族群众进行沟通、交流,与当地医院的同行相处得十分融洽,在众多患者中建立了良好的口碑,很多患者因此慕名前来就诊。

半夜电话响是常事

“藏区的风景很好,一直很期待去旅游。”开朗、健谈的王国珍并不掩饰自己对藏区的神往,但她更清楚自己的责任与重托,“我不是去旅游,而是去工作!”

在得知医院要派医务人员援藏时,她放弃了原本在宜宾优厚的福利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主动请缨到医疗条件艰苦、医疗力量相对匮乏的新龙县服务。

“刚开始,家人都反对,丈夫也觉得孩子在读小学,需要父母的陪伴,我心里也挺难受的。”虽然说服了家人,但王国珍心里还是觉得挺亏欠的。

“嘀嘀嘀”“嘀嘀嘀……”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打破了原本沉寂的新龙县人民医院,王国珍习惯性地迅速接起电话,“王老师,有手术。”一个急促的声音传来,“好”!她立即回答到。

在海拔三千多米,夜晚两点过的新龙县人民医院,此时的温度在零下十度左右。她立即起身穿好工作服,叫上其他护士,迅速朝医院手术室赶去。

这是2014年12月10日的深夜,也是王国珍在新龙县工作了近4个月时间,半夜接电话对她来说,已是常事儿。

她到新龙县人民医院后,经过短暂熟悉,迅速投入工作。工作中细心的她发现,医院虽然手术量不大,但专职手术护士基本没有,很多手术因护理达不到标准要求而无法手术,给医院应有的手术造成不小的阻力,无法解决藏区群众看病难问题。

为了弥补这一医疗护理技术缺陷,让援藏工作“传帮带”作用尽快得到发挥,在县上“传帮带”工作安排前,她就主动申请在医院中结对“传帮带”护士6人,帮助他们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和护理专业技能,掌握手术中护理配合技术,不断满足手术医疗工作的需要。

无论在日常工作中,还是在医院手术时,她总是带上结对帮带的6名年轻护士,跟在自己身边,在手术台上让其现场观摩学习,教他们如何操作,术后讲授其中缘由,通过几个月来的悉心帮带,帮带护士的理论知识有了明显提高,操作技能明显增强,深得同志们的尊重和院领导赞赏。

结对认亲情更真

气候恶劣、条件艰苦。这是宋海潮援藏前所能想到的。

刚到新龙县人民医院的第一天,他就发生了较严重的高原反应,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失眠等。

然而,他并没有更多的休息,克服了身体上的不适,就到新龙县人民医院开展工作。

针对新龙县人民医院内部医疗设施不全、工作措施和制度不健全、器械消毒程序不到位等问题,作为一名急诊科医生,宋海潮结合实际,提出了许多整改意见和建议,并得到了采纳。

在新龙县的两年,宋海潮还有了许多“亲戚”,原来是他结对认亲的拉日马5户藏区百姓。然而,从新龙县人民医院出发去拉日马的路途,并不顺畅。陡峭的盘山路,窄小的山路,时刻都有翻车的危险,另一边则是湍急的雅砻江。

“上门与这5户亲戚摆龙门阵,拉近了距离,他们记下我的电话后,时不时都会联系我,让我觉得很亲切。”宋海潮说,每次进村入户开展义诊活动,虽然路途条件很差,但是责任和担当是动力。

其中一户结对的藏区百姓说:“援疆干部来真是太好了,我们在家门口就有好医生给看病,真是太感谢了!”

也正是因为山高路险,出行困难,使得这里的生活条件及医疗技术和内地相比差距很大。虽然没来之前宋海潮曾无数次地想象过这里的偏远和艰苦,但来了之后才发现这里的环境和条件比想象的更要艰苦,但是他没有因为条件的艰苦就轻言放弃,他常说:“作为一名援藏人员可能缺氧,但绝不能缺乏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每一次下乡义诊活动,他和同伴借助翻译,以热情、专业、认真的态度接待每一名群众,不厌其烦地为大家量血压、测心跳、查看病情,免费赠送药品,给出治疗建议,尽量让每一名群众希望而来、满意而归。

“因为医疗条件很差,藏族百姓的健康意识也很淡薄。”宋海潮说,在一次义诊活动中,一名藏族小孩被初步诊断为先心病,他的父母对这个病没有太多了解,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医治,宋海潮耐心给他们做讲解,并建议到华西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别耽误了治疗孩子的最佳时间。他真诚的服务,让这一家子直呼“援藏干部好!”

缺氧不能缺了精神

护卫健康、服务百姓是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援藏干部的援藏使命,“缺氧不能缺了精神”更是他们援藏的座右铭,让人敬重。“来了,就不会辜负藏民的重托;来了,就会尽我所能的去帮助他们。”

即将结束援藏的日子,王国珍也非常感慨:“两年的时间是短暂的,这次援藏对我人生有很大的意义,也希望更多的人给予藏族同胞关爱。”

是的,正如王国珍、宋海潮一样,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医务人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白衣天使的风采。

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谢明均博士告诉记者说:“近年来,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一批批政治素质过硬、医疗技术精湛的医疗技术人员,奔赴藏区开展医疗技术援藏工作。他们以强烈的责任意识、深厚的民族感情﹑务实的工作作风,全面落实对口支援各项任务,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贡献。”

然而,援藏任务的顺利完成,不是援藏工作的结束,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第四批援藏医务人员即将奔赴藏区一线,继续展现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务工作者的风采,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心、精湛的医术为藏族同胞就医贡献自己的力量。

援藏故事的背后,是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责任与担当的传承,这种传承还在继续,仍在路上……

新闻推荐

四川省公招6925名公务员 考试作弊可能终身不录用本次公招10月26日开始报名,11月1日8:00结束,报名第一天已有6000余人报名

本次公招10月26日开始报名,11月1日8:00结束,报名第一天已有6000余人报名制图杨仕成“考碗”一族注意了,有一大波公务员招考机会来了。10月26日下午,四川省2016年下半年公招正式拉开大幕。全省公安系统...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