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乡农民的“腿”和“眼”
甘孜州乡城县,连续两年用自身财力的近50%建设农村小型基础设施项目——
□本报记者 陈建兵
草地由黄转绿,溪水潺潺流动,高原的春天到了。
这几天,在地处四川西南角的乡城县,离县城最远、海拔近4000米的热打乡色坝村进入了一年中的虫草季节。对今年的虫草收入,全村69户人很有信心,村民尼玛降村告诉记者,新修的那条山村路,一定会把过去难得一见的虫草采购商带进来的。
不仅是虫草,还有藏香猪,家家户户也盘算着要多养几头,运出山去卖个好价钱。告别“山对山、无路走”的日子,大家都在想着如何致富奔小康。
色坝村的变化,得益于乡城县实施的小路、小桥、小水渠、小能源等“四小”工程,一个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工程,成了藏乡农民们的“腿”和“眼”,不仅让他们走到了山外,更延伸了眼界和梦想。
小工程解决大难题
大山连大山、河谷依河谷,乡城两万多名藏族农民沿河相居、依山而耕,受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限制,要么缺桥过河,要么缺路下山,要么缺少饮水……亟盼改变。
虽然,这样的村落每个规模不大,但总数却不少。如果要改善这些村落的基础设施条件,尽管一座桥的投资只有几十万元,一条农村公路也就几百万元,但全县相加起来,就是一笔巨资。即使向上争取资金,可能会因为这些小项目的受益面不大、投资也不高,而被其他大项目替代掉。
因此,这些仅有十余户甚至几户人家的村落的基础设施问题,成为困扰村民的大难题,也成了当地干部的一块“心病”。据统计,到2011年,还没能解决安全饮水、农村照明、道路交通等问题的村落,涉及全县农村总人口的近80%。
2011年底,乡城县委、县政府决定,把县本级财力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哪怕一年解决十个村,只要我们持续努力,就有全面解决的那一天。”县委书记何康林说,啃硬骨头必须有股韧劲,穷地方办事更必须一个眼子一个钉。
2012年一开年,乡城县财政拿出2000万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占到上年县本级财政收入的近50%。
从最偏远最艰苦的村落开始。施工人员技术指导、村民投工投劳,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在大山深处出现。
小工程引来大参与
5月中旬,当记者沿着新修的村道走进定波乡万绒村时,碰上了不少骑着崭新摩托车的村民。县上的干部说,要在过去,大家准是一身灰,现在,几乎家家都买了摩托车。
不仅路更好走了,小水渠等水利设施项目,更让不少村民吃水不愁,发展生产也有了保障。
(下转03版)
新闻推荐
甘孜州乡城县对洞松乡热斗村贫困群众实施易地搬迁,村民感叹——藏区六项民生工程计划2016年01预计各项民生工程投入总资金约60.9亿元(含群众投工投劳)。其中,争取中央资金29.37亿元,占48.2%;省级安排15...
乡城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乡城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