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线上父子兵
新华社记者 陈天湖 谢佼
“咔嚓咔嚓”的快门声中,雪山、弯道、牦牛、车流,还有川藏公路马尼干戈段的第一缕阳光,已被摄影师陈大康永久定格。
11月初的一个清晨,零下9摄氏度,海拔超过4200米的草甸结上冰霜,四周雪山环抱。陈大康端详着面前的川藏线,揉着冻得发麻的手指,指向西北:“拐一下,走个亲戚。”儿子陈强掉转车头,暗自纳闷,咋没听说有亲戚在雪域高原?
一拐就是200多公里!陈大康喃喃自语:“还没见过她……”
“吱”的一声,车停在了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城区小学门口。石渠县县长罗林迎出来,一把握住陈大康的手:“可算等到你!”进到教室,一群孩子手捧哈达献上。陈强恍然大悟,亲戚原来是他们!
17岁女孩银巴拉姆腼腆地笑着,黑亮的藏式辫子和鲜艳的红领巾交相辉映,她拉着陈大康的手说:“扎西德勒,阿波拉(爷爷)!”
一旁的卓玛老师介绍,拉姆刚上初一,兄弟姐妹4人,家里负担很重。
石渠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青、藏三省区交界,是四川最边远、交通最困难、海拔最高的县之一,被称为雪域高原中的“极地苦寒”,风光旖旎而贫困深重。当身为电子科技大学EMBA校友会副会长的陈大康得知这里的学生窘境,便代表校友会对口帮扶该校26名贫困学生,每月向每人捐资200元。钱不多,却解了孩子们的急。
“我喜欢课外书,能开阔眼界,以前买不起,现在能买了。”拉姆说。
过去20多年里,成都人陈大康无数次出入川藏线,收获大量美景美照,也开始担起沉甸甸的责任。他告诉记者,看不得藏区贫困孩子的艰辛,一有机会就想帮他们。这让他有了与许多走川藏线的人不一样的情怀。川藏线318南线和317北线,在陈大康的眼中,已经化作异彩纷呈的黄金分割线和不同的时代“九宫格”。
刚从海外留学归来的陈强,没料到父亲为自己上了如此生动的一课。他望着藏族小朋友们的笑脸,读懂了父亲带他万里走川藏的良苦用心。
“我看见还有人去背水喝、为生活费发愁时,就明白了脱贫攻坚的伟大意义。”陈强告诉记者,他下定决心要在川藏线上为藏区同胞寻找新的发展机遇,通过产业发展带动“最美318”:“爸爸带我沿川藏线走一圈,最初计划6天,结果走了20天,一路思考怎么让产业更好地助推藏区发展,让川藏线真正成为安康幸福的天路。”
川藏公路、青藏公路“两路精神”在这对父子身上闪光。许多人也像他们一样,默默在川藏线上忙碌,犹如一场助推藏区加快发展的接力赛。随着各种帮扶力量沿着川藏线源源不断地汇入,作为我国第二大藏区,甘孜州22余万农村贫困人口已减至3.35万人,不久将彻底告别贫困。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哟,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眼前公路延伸到天边极远处,牦牛、白帐篷、炊烟和朝霞相映成趣,头发花白的陈大康低声吟唱着,他希望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川藏线终将“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
(新华社成都11月6日电)
新闻推荐
■高善峰今年是新中国70华诞,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而我的委员履职生涯仅1年有余。我深知,个人的“1”与新中国和人民政协的“...
石渠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石渠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