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禁区的坚守
(上接第一版)
2012年,时任常务副县长的他为了让石渠县城旧貌换新颜,狠抓市政建设改造部署工作,从工程的前期立项、设计、招标、施工等环节进行有力的监管和指导,目前,县城“三纵四横”市政道路已建成,洛须引水灌溉等相关重大项目均已落地见成效。
2014年,他牵头策划色须镇生态示范工程规划,不断拓宽农牧民持续增收的渠道,带动色须镇红旗村25户牧民125余人,创建了石渠县第一个专合组织——“达拢专合组织”,参加合作社的群众人均纯收入增加了1800元,该项工作更得到了州、县领导的肯定,深受群众欢迎。
2015年4月10日11时26分,石渠县长沙贡玛乡前锋三村牧民贡地家中因用电不慎发生火灾,房屋、财产尽悉数烧毁,损失达16万余元。获悉消息后,他第一时间赶赴贡地家中,详细了解受损情况,给受灾群众送去帐篷、棉被、粮食等生活必需品和慰问金,并亲自安排县民政、安监等部门全力做好受灾牧民后续生产生活、住房重建等工作。牧民贡地感动地说:“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您!”
以身作则立示范爱心帮扶显真情
“严以修身,俭以养德”这是古训,也是罗林对自己的鞭策。任纪委书记以来,他时刻保持形象清洁、为官廉洁,始终做到心存敬畏、严于律己、敢于担当。在生活、工作中严格遵守《廉政准则》,不讲排场、不贪图享受,家里至今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最为显眼的便是长长的书柜。
在纪委书记岗位上,他始终把执行好、落实好“两个责任”作为转变干部作风的有力抓手,切实加强廉政文化建设,重拳惩治违法乱纪行为,严肃查处领导干部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等方面案件24起,为35名干部澄清不实举报。期间,石渠县纪委被中纪委、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纪检机关”称号。
2015年5月,在深入色须镇调研返县途中,他看见十字路口的一个工棚里蜷缩着五个孩子,他们衣服破烂,眼神迷茫。上前了解获知他们的父母亲都已去世,无人照顾,三个孩子中最大的11岁,最小的3岁,5个孩子。他马上与县民政、关工委、儿童福利院等部门联系,安排好孩子们的吃住,并主动与孩子们结成“亲情对子”,当起了孤儿的“爱心爸爸”。目前,其中两个适龄孤儿已送往州福利儿童院,另一个孩子在县孤儿院生活。每逢节假日,这位“爱心爸爸”都会去孤儿院看望孩子们,并带去书、文具、玩具等礼物,鼓励孩子们学会坚强,重树生活的勇气和学习的信心,这些孩子就像他的亲生孩子一样。
深入调研重教育真诚付出利长远
知识就是力量,教师就是源泉。发展靠教育,教育靠教师,罗林深知对于石渠这样的国家级扶贫大县,如果抓不好教育,发展就等于一纸空文。
石渠县幅员面积广、人口密度小、自然条件恶劣,广大农牧民群众思想观念陈旧,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不高,人才引进难,教师紧缺“引不进”,优秀教师“留不住”,全县只有648名教师,其中186名为中专以下学历、占28.7%。教学质量提高难度大等因素制约影响,使得石渠县教育事业发展十分缓慢,45所学校寄宿制学生的住宿生活保障能力不足70%,仅有14所学校搭建了远程教育平台,师资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推行双语教学难,农牧区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问题特别突出。面对石渠教育的“窘境”,他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石渠“三年教育行动”计划,使全县在校学生从原来的6735余名增加至现在的11017余名,完成石渠县学校布置规划调整工作,广大农牧民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2012年9月,他在俄多玛乡中心小学调研时,得知有一名叫土登曲扎的老民办教师,现年68岁,已在教育战线上奋战了47年,每月工资仅为500元,体弱多病,家庭生活十分拮据。获悉真实情况后,他立即联系县财政、人社、教育等相关部门,共同商讨提高老民办教师待遇问题,经多方争取,将老民办教师的每月工资由500元提升为800元。每次到俄多玛乡开展调研,他都会看望老民办教师土登曲扎,并为他送去生活必需品和药品。
罗林依然忠诚在高原、倾情在高原、守候在高原,用自己的青春年华、拼搏奉献,在冰天雪地里切实肩负起庄严的职责,在藏区抒写着“缺氧不缺志,谋利人民立新誓;苦干不苦熬,敢叫石渠换新貌”的石渠精神,这就是他工作的真实写照!
新闻推荐
雪域盛开并蒂莲 ——记2015年全国“最美家庭”获得者王蓉萍夫妇
王蓉萍,女,38岁,石渠县妇幼保健院院长。张遂,39岁,石渠县医院副院长。夫妻俩怀着对医疗事业的热爱坚守在四川海拔最高、面积最大、位置最边远的“生命禁区”——石渠县,全心全意为农牧民群众服务,谱写了...
石渠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石渠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