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藏娃寻梦 ——国网四川电力“携手木雅,追梦光明”活动侧记

甘孜日报 2015-09-04 00:54 大字

海洋公园,藏娃兴致勃勃地观看“海洋明星”表演。

◎背景

木雅祖庆学校,地处海拔3800米的康定市塔公镇,是康定市第一所九年制公立学校,也是康定市最大的寄宿制学校,在校师生近2000人,甘孜州13个县的贫困山里娃们在这里学习文化,接受教育。2014年的 “11·22”康定地震,学校受灾较重,至今,师生们仍在板房学习以及生活。

今年的冬季来得有些早,为赶在极寒到来之前完成课业,木雅学校提前在8月上旬就开始了新学期的学习。开学的第一天,刚升入三年级的桑吉卓玛、尼麦丹增,八年级的仁真尼玛等21名孩子收到了一份意外和惊喜。

四川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以及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等的帮助下,21名藏娃参加了四川省万名青少年夏令营活动。他们的活动内容是,前往成都,进行一场寻梦之旅。

■陈雪枫/文 刘皖/图

往成都的前一夜

“成都?不知道……”

“想象?想不出来……”

“听说那里人很多,车也很多,很多灯……”

“是不是有很多玩具?”

相对滞后的经济发展以及信息封闭,让这些藏区的孩子们对教材以及日常生活之外的知识并不熟悉。普遍内敛的性格,也让他们少于提出对未知的疑问。但从他们的言行举止,仍能感受到对于更远世界的好奇和向往。前往成都的前一天,在我们的“注视”之外,孩子们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着各种准备。

因父亲早逝和家庭贫困,11岁的桑吉卓玛特别羞怯沉默。我问她关于成都之行的所有问题,她回答得最多的三个字是“不知道”。但你又能很轻易地从那双大眼睛里看到许多内容,有好奇、有担心。在与相依为命的妈妈分享这个好消息时,桑吉卓玛流露出了自己的小期待,她用藏语告诉妈妈:“不用担心,我要去外面看看……”她的班主任老师才旦东知告诉我们,和藏区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一样,卓玛出生以来,去到的最远地方,就是学校。

与桑吉卓玛的沉默相比,12岁的尼麦丹增将去成都的消息在寝室里掀起了一场小型的“风暴”。23个男孩子把尼麦丹增重重叠叠地围了起来,“丹增,成都是啥样?”、“丹增,回来要给我们看照片,给我带礼物回来!”、“我要乔丹,我要故事书……”这个夜晚,直到熄灯,三年一班的寝室仍然很热闹。

在2013年之前,为甘孜州南部各县输送电力的新甘石联网工程尚未建成投运,康定塔公草原许多的地方无法正常用电,位于海拔3900米高原的木雅学校也是其中之一。一年中,有三分之二时间无法正常用电对于学校来说,除了学习和生活条件艰苦,还意味着教育资源的缺乏,包括书本以及各种教材之外的知识;对于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学生们来说,则是视界受到局限,思维也无法与时代接轨。

当然,这一点,15岁的少年仁真尼玛在2天以后,将有着深刻的感受。但此时,在去成都的前一夜,这位少年开始思考的是,“成都的夜晚和草原的夜晚有什么不同,我的未来和大城市孩子的未来有什么不同?作为此次夏令营的营长,怎么才能把这些都没有出过家门校门的弟弟妹妹们照顾好?”

雏鹰的成都之乐

对于参加此次“携手木雅,追梦光明”活动的21名藏娃来说,人生的第一次远行充满着各种新鲜,但也经历了各种辛苦。

离开了平坦而辽阔的草原,汽车顺着蜿蜒起伏的山路向成都飞驰,第一次上高速路的孩子们体验着第一次晕车的痛苦,却舍不得将眼光从窗外挪开。窗外,是不同于草原的高山大河,不同于藏式房屋的高楼。

我们尝试和他们沟通,但被他们的羞怯和沉默所阻。“第一次出来,孩子们不太适应,他们不知道该说什么,更害怕会说错、做错,但他们很愿意去学习……”随行照顾他们的木雅学校副校长谢晓君笑着说。

12年前,“为了不让这里的孩子都成为放牛娃”,时任成都石室联中教师的谢晓君放弃了大城市优越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来到塔公草原,成为这里藏族孩子的老师、家长甚至保姆。她的故事,被广为称道,她被评为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12年后,当“让孩子上学读书有文化”被大部分农牧民们认可时,当年那个努力帮助孩子们寻找更多未来的老师,开始思考如何让孩子们有更为明确的生活方向。因此,对于首次带领孩子们参加这种校外夏令营,谢晓君有一种特别的期待。“希望这些从未走出大草原的孩子能够通过这次旅行,认识更广阔的世界,学会发掘自我,这样才能真正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性。”“这些孩子们大多来自草原上的相对贫困的牧民家庭,他们中部分人甚至不会开电灯、电视,不会使用马桶、淋浴等盥洗设施……”组办方了解到这种情况,于是在此次旅程中强化了科普景观的参观环节。“电,是支持社会发展的重要能源,你们的家乡,就拥有丰富的水电资源。来自于你们那里的电能,通过电网送到了成都……”来到成都市煎茶镇的500千伏尖山变电站,耳听电力志愿者的讲解,眼见林立的铁塔、线路,藏娃们努力理解新的知识。

“原来电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传递出来的呀!”

“我们家附近就有一座很高的铁塔呢!”

而当看到正在执行电力巡检任务的萌宝机器人“小白”和酷帅飞翔的无人机时,藏娃们更是热情高涨,迫不及待地要和高科技近距离接触。仁真尼玛甚至鼓起了勇气,主动向电力叔叔询问关于“小白”的问题。

在国家电网智能电网展示大厅,藏娃们通过种种可视化手段“看到”了未来的智能家庭、未来智能生活后,连连惊叹。一个孩子小声地问旁边的同学:“以后,我们家也能那样吗?”

“为什么不呢?10年后,不,也许是5年后,咱们握惯马鞭的手,也会像今天一样轻松扶着电动车的方向盘,驰骋在草原上。”这是晚上返回宾馆后,谢晓君在做一天总结时,给所有藏娃们的回答。

毕竟是孩子,成都海昌极地海洋世界强烈地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他们全神贯注地观察着这些来自深海极地的海洋动物,尽管对汉语言不是很熟悉,但他们仍在老师和电力志愿者的指导下,十分努力地了解着相关的知识。

在海豚表演馆,性格活跃的益西邓珍被选中体验了一把海豚“客轮”。从小怕水的他毫不畏惧地参加了这个“勇敢者游戏”。他赢得了满场喝彩。面对镜头时,益西邓珍大声告诉大家他的梦想“我很勇敢,我以后要当警察!”而在这之前,他曾怯怯地告诉我们“不知道”。

光与影的影映中,翩翩起舞的水母看起来特别的美,一直沉默的桑吉卓玛用手描绘着形状,十分入迷。

之后藏娃们参观武侯祠、看3D电影,这些人生初体验都激发出了他们内心最真挚最纯粹的快乐。

雏鹰的成都之获

和谢晓君判断的一样,相处两三天后,藏娃们和一直随同照顾的电力志愿者以及我们拉近了距离,交谈内容不再只有“是”和“不是”。当问及成都之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尼麦丹增说,认识好多不一样的朋友。

旅程中,成都黉门街社区托管班的孩子们与藏娃们举行了一次联欢。一场别开生面的自我介绍打破了陌生的氛围,两地的孩子们很快就玩到了一起,他们互赠礼物,共同完成手工,几个特别开朗的孩子们还凑在一起,你教我藏语,我示范英文。在藏汉互动交流中,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共叙朋友情,共圆关爱梦。

和新朋友愉快的交流虽然短暂,但对于藏娃们来说有着十分特别的含义。就像刚咬开丝茧的蚕宝,他们开始观察外界和审视自我。“你是怎么学习日语的?外教是做什么的?”尼麦丹增问他的新朋友。“会画画吗?”桑吉卓玛小声地问她的同桌。

而仁真尼玛正在向一位电力志愿者请教,什么是微信、QQ?谁是马化腾?

夏令营之旅的最后一站是畅游环球中心,品尝成都美食后的孩子们站在音乐喷泉下,仰望着装满城市的璀璨灯光,万般遐想。“未来,我要造一个像‘小白\’一样的机器人,帮助爸爸放牧,我要像马化腾那样……”仁真尼玛说。

尼麦丹增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与相依为命的奶奶通电话:“我会好好读书,以后带您来成都。”

桑吉卓玛主动找到我们,说出了很长一段汉语:“能帮我拍一张成都吗?我想画给同学们看一看……”

新闻推荐

推动旅游产品开发促进妇女居家灵活就业 甘孜州举办“母亲艺术”作品展 刘成鸣施克玲等到现场参观

本报讯(州妇联)9月10日,甘孜州妇女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在康定隆重召开,与此同时,由州妇联主办的“甘孜州母亲艺术作品展”在情歌广场举行。现场展出了出自全州10个县(市)女同胞之手的250余件手工艺作品,精...

甘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